


中国传统五色是青赤白黑黄。不过商代并没有五色之说,甲骨文里表示颜色的字也还只涉及白赤黑黄色。但我们不妨把青色加上去,因为历经千年,地下出土的吉金已氧化锈变成青绿色,成为象征殷商的青铜器。
2024年开馆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是一座青绿色的巨大鼎状建筑。这座端庄而神秘的考古遗址博物馆,保管、展示着殷墟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新馆开馆之际,时任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说,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也是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这座新馆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几代考古人的梦想”。

殷墟博物馆新馆。除馆方供图外,图片均由采写小组成员拍摄。
盛夏时节,本报记者探访了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宫殿宗庙区与王陵区,以及其中文物的发掘和收藏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进入商文明有多种方式,这一次,就让轻快的颜色系统引领我们,穿越回那个我们所由来的世界吧。
白·白陶
“殷人尚白。”《礼记·檀弓上》如此记载,且“戎事乘翰,牲用白”。现代学者往往质疑这个说法,认为是后世掺杂五行学说后的建构。但裘锡圭先生指出,在殷墟甲骨卜辞里,确有殷人重视白马的证据。例如,殷人在占卜“取马”“以马”“来马”乃至马的灾祸、死亡等事时,一般不指明马的毛色,唯“白马”一词屡次出现,甚至好几次问将要出生的小马是不是白色。裘先生还据《甲骨文合集》3410指出商王曾亲自占卜“子白羌”所生之子是否肤白的事情。(裘锡圭《从殷墟甲骨卜辞看殷人对白马的重视》)
那么,商人为什么崇尚白色呢?白色动物被视为祥瑞,可能是因为少见。除了白马,甲骨卜辞里还提到白猪、白牛、白羊,都是用作祭祀。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普瑞兹克亚洲艺术主席、学者汪涛还提出一种解释,他在《颜色与祭祀》中对比了那登布人文化,推测白色在先民这里,尤其与祖先崇拜有关。白色象征着纯洁、神圣与慷慨,可以沟通生者与死者,并且与血缘相关的生殖与哺育都包含白色元素。“商代祭祀中颜色的使用透露出一个潜在的颜色文化系统,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至深,值得考古学家和学者的进一步探讨。”汪涛说。
1969年,人类学家布伦特·柏林和语言学家保罗·凯研究数种世界语言后发现,大部分语言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创造颜色的名称。最先被区分出来的与其说是颜色不如说是明暗,即白(亮色)、黑(暗色),然后就是红(血液和泥土的颜色),接下来才是黄或绿、蓝等等。
我们也在殷墟博物馆的展厅里寻找尚白的证据。副馆长赵清荣告诉我们,可以去看看白陶。陶器是殷墟出土最多的文物,也最能体现殷墟文化的基本形态。新石器早期即出现的白陶,到商代后期高度发展,作为敬鬼神的祭器,地位比铜器更高,是商人尚白的一大体现。(岳占伟等《殷墟白陶的初步研究》)

白陶豆 晚商 2021年安阳大司空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白陶碎片 晚商 1978年安阳侯家庄北地M1出土器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白陶也是当时制陶业高度发达的见证:白陶的质地比较坚硬,烧造温度达到1000摄氏度以上,但是因为它的原料高岭土稀少,所以数量也比较少。”赵清荣介绍,“‘伟大的商文明’展厅里这件在大司空出土的白陶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比较完整的一件。另外在‘世界的商文明’展厅里,复制了一件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白陶罍,但那是流散出去的,不是科学发掘出土的。”
黑·甲骨
1928年,殷墟迎来了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而这一次发掘,还要从近三十年前,甲骨文的发现说起。
1899年,中药材“龙骨”上的刻字引起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的注意,他开始着意搜罗,但不久就在八国联军攻占京城时殉国。他的甲骨收藏后来转予刘鹗。刘鹗将之拓印并出版《铁云藏龟》,使得甲骨文成为更多人便利可得的研究资料,并第一个指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不过,古文献中所记殷墟的具体位置,要再过一段时间才浮出水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郭永秉介绍:“罗振玉1908年才真正搞清楚甲骨所出之地是洹水南的小屯村,经过与《史记》等文献比勘方知此地就是殷墟;王国维1917年缀合并考证出卜辞中所见的商王世系,与《殷本纪》世系相印证补充,进一步证实了卜辞出土地就是盘庚所迁之商代最后都城。”

“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陈列
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获得相互印证,激发研究热潮。1928年,刚成立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即选择甲骨的出土地安阳小屯为发掘的第一站,傅斯年相信,现代考古学将会帮助建立中国上古信史。
一切故事的起始,甲骨,是商代仅存但非唯一的文字载体。“商代已经‘有册有典’了。”殷墟博物馆执行副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何毓灵研究员介绍,“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系统文字。但在甲骨文之前,是有文字的,在殷墟之前也有占卜,只是到了殷墟时期,把占卜的内容刻写在了龟甲和兽骨上。”
今天发现的龟甲和兽骨,多是废弃后被埋藏的。何毓灵解释,华北地区是碱性土壤,甲骨埋入不会腐烂,竹木简、布帛则不存;江淮地区是酸性土壤,骨骼易腐,简帛漆木类在饱水的环境下则可以保存下来。“正因此,南北方发现的文物是不一样的,也就造成了我们看到的文字性材料是不一样的。”
甲骨上的文字,主体是占卜祭祀类。在殷墟博物馆“子何人哉”等展厅,可以看到龟甲与兽骨的背面有排列整齐的圆孔,还带着黑色烧灼痕迹。

刻辞卜骨(正面) 晚商 1973年安阳小屯南地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刻辞卜骨(背面) 晚商 1973年安阳小屯南地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赵清荣向我们介绍了以龟甲占卜的流程:“《周礼·春官》记载,一般是秋天选龟,养一段时间,到春天攻龟,也就是加工处理,整治过才能用。占卜时,先钻凿。龟甲背面的圆孔是钻的痕迹,枣核样长方形的是凿的痕迹。钻凿之后,是灼,也就是拿一根燃烧的圆木棒在钻凿处让它受热。受热不均,在正面就会裂出兆纹。之后解读兆纹,解读的结果就刻在旁边。”刻完后,还经常会用黑墨涂抹,使字迹豁显。
于是我们看到了甲骨上刻写的,某日因何事来占卜,结果为何,是否应验。“一条完整的卜辞通常包括叙辞(前辞)、命辞(占卜文辞)、占辞(占卜结果)和验辞(应验结果)4个部分。”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YH127甲骨窖穴的演示
赤·调色器
部分甲骨上还有红色颜料。上世纪五十年代,陈梦家曾梳理甲骨从取材到刻辞的经过,在“刻辞”后有“书辞”,即往往甲骨背面还有用笔朱书或墨书的文字;以及“涂辞”,在同一版中往往是大字填朱、小字填墨。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著名的YH127甲骨窖穴,我们看到了展板示例。汪涛分析,甲骨着色应该不是装饰,只能是偶尔为之,应与巫术、宗教礼仪有关。另外,红色也出现在了车马坑出土的人骨上,有些可能是殉葬者身上红色服饰的染色,有些可能是直接撒上的朱砂。墓室等处也有颜料痕迹,或为四壁彩绘、器物、织物的遗存,墓底多铺撒朱砂。“陶寺出土的破碎扁壶上有朱书,周围也涂有朱砂;还有比殷墟更早一些的郑州小双桥,出土大量陶缸朱书文字,这和殷墟使用朱砂绘写、埋葬的宗教礼仪性质一脉相承。”郭永秉说。
商王室从事的各种活动,如战争、农事、畜牧乃至生老病死,在甲骨上都有所记录。但考古学家关注的不止王族。商代手工业发达,“百工”的巧思和用具也在殷墟留下大量遗迹。
我们在殷墟博物馆的各个角落,发现了多种质地的调色器。如安阳公交公司、安钢出土的陶质和铜质的调色器,以及一只安阳大司空出土、盛满红色颜料的朱砂硬陶簋。牛津大学考古实验室曾对一件商代调色器中残留的颜料做过化学分析,显示白色为氧化钙或碳酸钙,黑色为炭黑或石墨,红色为氧化铁,绿色为铜化合物。“长从何来”展厅有一件三孔石质调色器,依稀可见里面残存的红绿色颜料,应都是从矿石中提炼、研磨而来。

石质调色器 晚商 2000年安阳花园庄亚长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朱砂硬陶簋 晚商 1966年安阳大司空M373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位于殷墟宫殿宗庙区的妇好墓,也发现了一套玉石制成的杵与臼的调色器,出土时沾满朱砂。妇好墓还曾出土一件背后有孔的鸟头人身石雕,也被认为是调色器。
黄·鸟形玉器
1976年春,一座从未遭盗掘破坏的商代王室贵族墓葬在小屯村西北被发现,随葬器物精美丰富。铜器上的铭文揭示,这座墓的主人是“妇好”。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征伐四方的将军,还主持祭祀和占卜。而由女考古学家郑振香主持完成一座王后墓的发掘,更添一份传奇。“妇好墓非常精彩,但妇好墓更重要的是在年代学上起到了核心作用,成了一个定盘星。”何毓灵介绍,甲骨卜辞记有妇好和武丁的事迹,妇好墓发现后,里面的器物就成为标准器,其他器物通过与标准器的比较获得断代,慢慢就能把分期的框架确定下来。
妇好墓出土了755件玉器。在甲骨卜辞中有“其铸黄吕”,黄用来表示金属的颜色;黄也被用来形容玉器。金文中,黄表示腰带或玉佩,也被认为是玉器“璜”。
妇好墓出土的这些玉器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动物造型,其中很大部分是鸟形。

玉鸟 晚商 左为1999年安阳刘家庄北地M911出土 右为1987年安阳郭家庄M1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商人以玄鸟为氏族图腾。除了殷墟博物馆新馆进门大堂顶上的那只大鸟,我们在馆内也见到许多精巧的玉鸟。有写实的,如一件母子玉鸟,小鸟停在大鸟背上。有夸张的,鸟喙、头冠和眼睛都被凸出表示,纹样复杂有力,如妇好墓出土的一组玉鹦鹉,还有一件鸟形骨刻刀。也有抽象的,如安阳铁三路出土的一只玉鸟,方正扁平,像是一架战斗机。
玄鸟究竟是什么鸟呢?传统认为是燕子,还有凤凰、鸱鸮(猫头鹰)之说,以及生殖崇拜的猜测。妇好墓曾出土一对鸮尊,双爪与下垂的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让人感叹青铜制作者的匠心。
青·青铜
商周青铜器为锡铅铜合金,随合金比例不同,“颜色在纯铜的淡桃红和锡铅的灰银白之间变化”,铸成时大致呈橙黄色。(董逸岩、苏荣誉《商周青铜器呈色新探》)
殷墟出土了已知商周单个青铜器中最重最大的器物司母戊方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天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有一件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方鼎,辛即在妇好死后为她卜选的日名,她在辛日接受祭祀。它的旁边有一只一比一复刻的金色铜器,既让人感受其原来成对的配置,也提醒人们,青铜器原是灿烂的金黄色。另一件司母辛鼎,现藏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苏荣誉研究员介绍,司母辛方鼎没有分铸痕迹,系泥范块范法浑铸成形;商周青铜器锡的含量普遍在14%左右,高的在30%,铅含量在4%—10%,这样的材质难以锻造处理,但适合铸造“国之重器”礼器。而相比其他贵族用器,铜礼器的制作“需要更复杂的技术、更高的管理技能、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许宏《东亚青铜潮》)

司母辛鼎 晚商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青铜文明在殷商时期达到鼎峰,不仅仅是说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非常漂亮、种类多、铸造技术发达,更关键的是,礼制也完全形成了。礼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它的表现就是用某种器物来象征等级社会和身份。”何毓灵说,如妇好墓出土有468件青铜器,其中210件青铜礼器,能够代表王后等级;等级再低一点,如亚长墓、亚址墓、马危墓等贵族墓,随葬青铜器套数则变少;随葬品降到最少的,则是只有一套觚爵。

“亚长”牛尊 晚商 2000年安阳花园庄亚长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青铜器铸造工艺复杂,至今研究者还在试图复原铸造过程。好不容易造出来的礼器,为何就埋葬了呢?还有当时刚刚引入中原、十分珍贵的马,也和车一起,成为随葬品。这又是为什么呢?“马的饲养、造车以及驾车都是很难的,一辆马车就相当于现在的坦克,是一个作战单元。但正是因为来之不易,恰恰成了地位的象征。”何毓灵解释,还是要回到礼制的背后是礼器这一点,用礼器“把整个社会等级化,建立社会秩序。在考古学、人类学里有一个词叫威信物,威信物就是占领稀有资源,以此来表达身份等级和地位”。
百工
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的分工和分化。礼器体现社会阶层的分化,而其他用具则反映出一个高度分工的晚商世界。
在铸铜、制骨、制玉、制陶等作坊的遗址之外,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了各种工匠及贞人的家族墓地。“这些墓葬里也出青铜礼器,但有时也会出一些能表明他职业身份的东西。”何毓灵说,像巫师身边就有把刻刀,铸铜工匠墓里就有陶范或鼓风嘴。“这里我们看到,人至少有两种身份,一种是社会等级身份,另一种是职业身份。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说,我死了以后会在墓里放一个手铲,说明我是一个考古学家。但如果我要说自己是个研究员,那就是一个社会身份,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身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考古人员正在进行文物拼接工作
整个殷墟同时期人口达十几万,这里不仅有国王、王后和王族,还有大量的平民,这些手工业遗存恰恰描绘了商代普通人的职业生涯。何毓灵说:“这样就能看到整个晚商社会都城的图景,了解当时的家族形态与社会生产生活,而不仅仅是看一个器物,这对于考古学家非常关键。”
一只胡子长长的黑白色猫在我们周围来回走了好多遍。库房地上摆满了陶片,这只优雅的猫穿来穿去,却一脚都没踩到。好像在说,还有好多不着痕迹的事,你们慢慢发现吧。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