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在距离民丰县城约70公里的萨勒吾则克乡,随着最后一相导线顺利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并抵达188号铁塔,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全线贯通,这是继铁路、公路、机场、生态锁边之后南疆惠民工程的又一里程碑节点,标志着我国最大的750千伏超高压环网工程——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历经15年建设正式“合龙”。至此,工程主体建设任务全面完成,进入投运倒计时。这项规模宏大、建设艰难的工程,正逐步成为西部能源输送与经济发展的新动脉。
2025年7月12日,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展导线架设作业。(马元 摄)
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由9项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分阶段施工完成,包括巴州750千伏变电站工程、巴州—库车一二回、库车—阿克苏—巴楚一二回、巴楚—莎车—和田、莎车—和田二回、和田—民丰—且末—若羌、巴州—铁干里克—若羌等,共建有变电站9座、开关站1座。工程单线路径长2674千米,环线长度达4197千米,相当于喀什到上海的直线距离。
其中,工程起点巴州750千伏变电站于2010年3月开工;巴州—库车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于2012年6月开工,是环网中首个建成的单体工程。
该工程围绕塔里木盆地形成环形电网,环内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建成后将覆盖南疆五地州106万平方公里区域(接近我国陆地面积的九分之一,相当于湖南、湖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六省面积之和),成为全国最大的750千伏输电环网,全面提升南疆五地州的供电保障能力。
2025年6月13日,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跨越和若铁路。(马元 摄)
作为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工程,也是新疆电网“内供七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建设的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动态投资47.36亿元。该工程新建民丰、且末2座750千伏变电站,扩建和田、若羌2座变电站,建设750千伏线路900千米、铁塔1891基,其中超半数线路位于沙漠腹地,创下全国沙漠路径最长输变电工程、全国单程线路路径最长超高压工程及新疆“十四五”期间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等纪录。
这项工程的建设难度堪称“天堑”。
2025年4月27日,巴州—罗布泊—若羌75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架设。(马元 摄)
工程几乎沿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总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量约50毫米,蒸发量却超2500毫米,被称为“死亡之海”)展开,主体建设需攻克诸多沙漠施工难题。而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电环网的“合龙”,正是电网建设者攻坚克难的伟大成就。
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历经15年,巴州750千伏变电站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巴州—库车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于2012年6月c,库车—阿克苏—巴楚750千伏输变电工程2013年3月开工,巴楚—莎车—和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2017年6月开工,巴州—库车Ⅱ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2019年5月开工,库车—阿克苏—巴楚Ⅱ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2019年11月开工,巴州—铁干里克—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2023年3月开工,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2023年11月开工。15年间,数万名电网建设者在5000多个日夜里与沙海搏斗,书写着“沙退人进”的奇迹。
他们破解了多项沙漠施工难题:针对沙漠流动性大、风力强,铁塔基坑开挖成型率差、易塌方的问题,推出“快速开挖、快速准备、快速浇筑”的“三快”施工法,节省时间并降低安全风险;在巴楚—莎车750千伏线路工程中,国内首次应用穿心装配式基础组装,让铁塔稳稳矗立沙漠;为解决大型施工车辆通行及物资运输难题,采取边推沙、边铺土工布与土渣石,配合碾压洒水的方式“全线修路”,应对沙丘掩埋道路的挑战,解决物资运输难题。
2024年10月20日,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进行镙旋锚试点作业。(马元 摄)
建设过程中,工程团队因地制宜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在疆内超高压工程中首次试点螺旋锚基础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工序少、效率高,三天即可完成铁塔基础作业,实现基础—组塔—架线施工“零等待”,以及基础施工从“开挖+绑扎+浇筑+养护”向“拧螺丝入地”的技术飞跃,相比传统基础作业,具有“零开挖、零弃土、零扰动、零浇筑、零养护”的显著优势,为同类地质区电网建设提供示范;通过增加支垫沙袋高度、用彩旗标识、铺彩条布等方式,防止塔材丢失或被沙丘掩埋,同时在导线展放的地锚区域加垫隔板并放置沙袋,增大地锚抗拔性能,最大限度满足承力要求,确保受力塔、牵张设备、锚线的受力安全性;采用“无人机+集控智能可视化张牵”新型放线技术,由无人机替代人工架设初级导引绳,在张力场、牵引场设远程集中操控台,铁塔安装监控装置,实现多设备集中操控和风险点全程可视化监控,降低作业风险。
此外,工程还攻克了昆仑山山脉施工难题:针对19公里海拔1800-2500米的山地线路,采用索道运输解决近3000吨塔材运输问题;通过优化放线场(由36场增至38场)、增加设备与人员等方式,确保施工顺利。工程全线跨越多达51处(高速、铁路、国道、河道等),施工中利用无人机航拍勘察、实时视频监控、采用智能可视化牵张设备等手段,全方位、实时掌控施工现场动态,根据不同地形及周边跨越物类型,采取附加横担对附加横担、附加横担对门型钢构架等多种封网方式,确保跨越作业安全高效推进。
2025年5月22日,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现场,作业人员在高空安装间隔棒。(马元 摄)
该工程的投运将产生多重深远影响:
民生与战略层面:加强边疆与内地能源联系,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意义重大,体现国家对边疆发展的重视,巩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布局;预计带动产业投资超28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8000个,对于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做活南疆“棋眼”提供坚强可靠的电力保障,助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经济发展层面:支撑南疆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2025年南疆五地州超1400万千瓦的最大用电负荷需求,为若羌、且末等地矿产开发、新能源产业及乡村振兴提供电力保障;支撑塔里木盆地煤电油气风光储资源开发,增强区域电网稳定性,加速新疆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能源转型层面:支撑南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促进能源转型升级,南疆清洁能源占总装机比重超66%,工程投运后将新增新能源接纳能力800万千瓦,缓解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接网瓶颈,保障且末、若羌等地光伏治沙项目并网,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作为新型电力系统骨干网架,将优化南疆主网架,推动新疆形成“北接南延、西连东送”的750千伏枢纽型骨干电网格局,带动南疆5000万千瓦新能源发展,改变南疆电网长链式供电格局,使最大供电能力提升80-100万千瓦。
电网格局层面:加速新疆电网形成“内供七环网、外送五通道”主网架,打通内部供电“最后一公里”,串联外送通道“主动脉”;支撑南疆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发展,满足中远期用电需求,助力打造环塔里木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供应保障区;推动新疆与青海大电网互联互通,提升绿色能源外送能力,服务全国电力保供大局。
2024年10月16日,作业人员在巴铁若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段开展走线消缺作业。(马元 摄)
在生态保护方面,工程沿线胡杨林分布广泛,为保护胡杨生态,采用前后挪动塔位、局部微调线路、增加铁塔高度等措施,确保胡杨的正常生长,最大限度保护胡杨及其生长环境。工程建设结束后,预计铺设草方格48万平方米,有效减缓沙丘流动速度,起到固沙作用。同时,带动周边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以及光伏治沙等工程开发建设,光伏可作为风沙屏障,有效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以新能源绿洲锁紧黄沙。
截至目前,新疆已有750千伏变电站32座(总变电容量9350万千伏安)、线路97条(长度12337千米),形成“内供五环网、外送五通道”主网架。按照规划,“十四五”末将形成“内供七环网、外送五通道”格局,为新疆能源优势转换提供强大动能。(靳旭、张杨、滚艳、吴涛、于国康)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