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丽珍
对于不少家庭来说,电子产品成为了“家庭战争”一触即发的导火索。一拿走手机就炸毛,不给玩平板就发脾气……如何让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这个问题让无数家长充满困惑。
面对半夜偷偷起床拿平板玩游戏的儿子,吴华(化名)曾尝试过讲道理、定规则,最终发现“强制戒断”,用现实生活的有趣活动代替网络游戏,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跟吴华不同,另一位妈妈黄琴(化名)走的是“温和谈判”路线——与初中女儿达成约定,细化条款,引入“手机定时锁定”概念,从被动控制变成了主动习惯的养成。
两个不同的家庭,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给了其他家长一些启发:对“成瘾型”孩子,短期强硬手段或许是必要的“休克疗法”;而对“理性型”孩子,赋予自主权反而能激发责任感。
不管是哪种方法,电子产品戒断的核心不是对抗,而是用契约替代控制,用现实成就感填补虚拟的快感。
图片来源于CFP
儿子半夜偷走平板玩游戏
妈妈心得:不让接触是最好的办法
这个暑假,吴华第一次怀疑,即将升入四年级的儿子是不是进入了叛逆期,导火索就从一只电话手表和一台平板电脑开始。
对于儿子电子产品的使用,吴华一直严格控制。家里没有安装电视,平时不给孩子玩平板,上学期间也不允许带手表入校。学期中,一切都还算平稳,但到了假期,问题显现。
和很多双职工家庭一样,暑假里,儿子只能交由家里的两位老人照顾。白天上班时,吴华最怕接到老人的电话,主要是“投诉”儿子想看手机,拦不住。坐在办公室里的吴华鞭长莫及,只能在电话里教育儿子,“后来他不等我说完,就挂我电话,嫌我啰嗦。”
今年暑假,儿子提出想买一只新款的电话手表,打动吴华的一点,是儿子在家觉得无聊,想跟同学社交,老款的电话手表处在鄙视链底端,让儿子看起来有点格格不入。
手表买了,问题也随之而来。儿子常常对着电话手表各种捣腾,还加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好友,语音里甚至有一些不堪入耳的话语。
“跟他沟通,不要使用这些功能,他哪里会同意?后来爸爸就强制禁网,关掉了这些功能,他发现后大发脾气,又哭又吼,真的像戒毒的人一样。”看着儿子歇斯底里的样子,吴华有点动摇,担心强制禁止,会不会伤害到孩子,毕竟教育专家们都说,良好的亲子关系要建立在互相尊重、加强沟通的前提之下。
让吴华下定决心狠下心的,是不久后与儿子的又一次冲突。
有一段时间,吴华把平板电脑留给儿子,希望他能学一学英语。一开始几天还正常,后来儿子下载了一款游戏,有时候还会交流游戏心得。
想着偶尔玩玩放松一下也未尝不可,直到有一天,吴华发现明明放在床头的平板电脑,第二天出现在了儿子的房间,起初她怀疑自己是不是记错了。第二天睡觉前,特地又把平板放在床头,结果早上起床,平板又到了儿子的房间。
“肯定是他晚上趁我睡觉偷偷拿去用了。”清晨6点多,气不打一处来的吴华就叫醒了还在睡梦中的儿子,跟他对质这件事。儿子倒也诚实,承认拿走了平板电脑,“他说控制不住自己,就是很想玩。睡前看到平板放在我床头,就记挂着这件事,半夜偷偷来房间拿走的,熬夜玩了一会游戏。”
是不是真的强制戒断才有用?吴华把自己遇到的这些困惑,跟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交流。没想到,妈妈们同样有共鸣。
有同事告诉她,曾经自己也很天真,觉得要把电子产品的使用权交给孩子,双方制定使用规则,成绩考得好、作业按时完成,就能获得使用时间的奖励。后来发现,还是高估了孩子的自控力,而且不同孩子之间是有区别的。
“后来同事把电子产品锁进了保险柜,孩子才安耽下来。”有了同事的经验,吴华也更加坚定要强制切断的做法,她拿走了儿子的电话手表,也收走了平板电脑,学习英语也只能在家长监督之下再使用。
下班有空,吴华就带着儿子到楼下遛弯,有段时间还一起抓知了、找萤火虫;周末,她会约上同事差不多年纪的孩子,一起到周边玩水、散心。
让吴华庆幸的是,从一开始的强烈反抗,到逐渐忘记电话手表和平板电脑的存在,儿子也就用了差不多一周时间。“不会再提起这件事,也没有再试图跟我们谈条件,因为他知道我们在这件事上态度很强硬。现实中这些丰富的活动安排,也抵过了虚拟世界的快乐。”吴华坦言,像她这样的家长,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连大人都控制不住刷手机,又怎么指望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能管住自己?“当没有更好的办法的时候,不要接触或许就是最好的办法。”
女儿用手机写作业、看小说
妈妈心得:由紧到松最后放手
谈到电子产品的管控,黄琴常常被身边的家长朋友们追着取经。在外人眼里,黄琴有一位听话懂事的女儿,成绩优秀,人又乖巧,似乎从来不可能因为电子产品而产生亲子关系的裂缝。
“其实并不是的,只是在这件事上,不是我的一言堂,而是商量着来。”黄琴坦言,再懂事的孩子,也有一颗贪玩好奇的心,自制力有限,再加上女儿一年级就出现近视,所以在小学六年级之前,黄琴几乎没有让女儿接触过电子产品,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电话手表等等,“那时候也没有一定需要手机才能完成的作业,不给她接触,她也就不懂这些电子产品到底有什么魔力。”
每个周末,女儿在完成所有作业后,可以奖励一个小时以内的看投影时间,小学时女儿就特别爱看动物类的纪录片,所以她会提高作业效率,如果做得太慢,观看投影的时间就会相应缩短。
到六年级第二个学期,女儿提出,能不能给她一台手机,理由是一些作业需要在小程序上完成,自己可以独立操作。黄女士答应了,但没有给她购买最新款,而是把淘汰下来的旧手机给了女儿,只保留了电话、短信、微信等一些基础功能。
“虽然给了手机,但最开始基本是在我眼皮底下使用,不会让她长时间单独使用手机的。”黄琴回忆,一开始用着还行,但慢慢的她放松管理,女儿会偷偷用手机看小说,导致使用手机的时间变长,最大的问题,是需要手机协助完成的作业,变得拖沓。
发现苗头后,黄琴及时跟女儿沟通,了解她拿手机做什么,该如何控制。
“女儿也挺委屈的,她觉得看点小说没什么,又不是干坏事,而且她一看就会很投入,有点停不下来。我其实很理解她的烦恼,我们大人也做不到很理性地控制。”黄琴并没有批评,而是试着跟她商量,让女儿自己想想,有什么可以控制使用手机的办法。
女儿提出了一个办法: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手机。经过约定,一般一天最多给她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一些需要手机来协助完成的作业,女儿肯定会先完成,有空余的时间再看小说或者干其他,妈妈不能干预。时间到了,妈妈拿走手机,她不能以没有完成作业为借口继续留着。
有了约定后,女儿与手机的相处又回到了可控的范围内。
进入初中后,女儿又提出了新办法,手机由她自己保管,但约定了每天固定的开屏和锁屏时间,密码由黄琴掌握。“相当于她能独立保管手机了,有一点自控能力,初中时一直都是这样的模式。”
黄琴坦言,其实到了初三,女儿忙着备战中考,有了想冲刺的高中,自己就不会舍得花很多时间来玩游戏,打开微信的频率也低了。
在黄琴看来,这场持续5年多的手机使用探索之路,自家走得还算顺利。“当然是基于充分了解女儿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想法,并且采用由紧到松的方式,才有了现在的放手。”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