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曾经的“疫苗大王”科兴,再次冲上热搜是因为分红。
550亿分红,分三次进行,结束后,公司73%的现金被掏空,几乎成空壳。
扎心的是,这笔巨款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国资本。
至于创始人,一个蹲了13年监狱,另一个只能眼睁睁看着外资把家当分走。
一个曾让中国人骄傲的疫苗企业,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分掉几乎全部家底?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5年7月,科兴生物要分550亿的消息一出来,资本市场和老百姓都炸了锅。
要知道,这笔钱占了公司现金储备的73%,分红力度更是停牌时股价的85倍,简直就是把家底掏空分光。
更让人唏嘘的是,最大赢家竟是华尔街资本,而公司的两位创始人,一个蹲了大牢,一个彻底丢了控制权。
这场闹剧,把曾经人人称赞的“疫苗之王”,从巅峰直接拽进了资本混战的泥坑,背后的故事曲折得让人叹气。
事情得从2001年说起。当时国内疫苗市场被进口货垄断,北大教授潘爱华带着5100万资金,遇上了疫苗专家尹卫东。
两人都想让中国人用上便宜又好的疫苗,一拍即合创办了北京科兴。
潘爱华出钱占股76%,尹卫东出技术占24%,就这么踏上了创业路。
之后科兴发展得顺风顺水,甲肝疫苗、流感疫苗接连搞出来,很快在市场站稳了脚跟。
2009年还成了首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疫苗企业,市值一路看涨,“平价疫苗”的梦想慢慢照进现实。
疫苗覆盖了国内近30%的市场,甲肝疫苗在全球都有分量。
为了进一步扩张,科兴借着美股的融资平台加速发展。
2003年在安提瓜注册了离岸公司,解决了资金问题,可也给后来的公司治理埋下了雷。
不过那时候,全球化的步子迈得正欢,谁也没多想隐患这回事。
2016年,因为美股给中概股的估值太低,科兴打算私有化回A股上市。
这本是好事,可两位创始人却闹起了矛盾。
尹卫东主张保留现有团队,平稳推进私有化,而潘爱华则坚持进行管理层大换血,以全新姿态回归国内市场。
双方互不相让,矛盾从会议室的激烈争吵,逐渐演变为你死我活的权力厮杀。
为了争夺公司控制权,两人各自拉拢资本入局。
尹卫东联合赛富、维梧等资本组成“内部派”,力求维持公司现有管理秩序;
潘爱华则引入强新资本(1Globe)、未名医药,形成“外部派”,试图打破现有格局,掌控公司走向。
强新资本的老板李嘉强成了关键人物,两边都想拉拢他,围着他斗得不可开交。
到了2018年,矛盾彻底爆了。从董事会里的暗斗,变成了现实里的闹剧。
股东大会上,潘爱华阵营强行通过新董事会名单,尹卫东不甘示弱,立即启动“毒丸计划”,增发新股稀释对手股权。
双方彻底撕破脸,抢公章、占厂房、剪电线等荒诞戏码接连上演。
同年4月的断电事件更让人咋舌,直接导致1540万疫苗报废,北京流感疫苗供应陷入断供危机,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而潘爱华拒绝提交财报的任性操作,更是让纳斯达克忍无可忍。
2019年2月,科兴生物被强制停牌,股价定格在了6.47美元,公司陷入长达六年的停牌僵局,发展陷入停滞。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却意外成为科兴生物的“救命稻草”。
公司迅速研发出克尔来福疫苗,成为全球抗疫的重要力量。
2021年,科兴生物业绩爆发,狂赚84.67亿美元,相当于此前20年利润总和的35倍,再次站上世界舞台中央。
然而,这份辉煌却如镜花水月。
由于公司处于停牌状态,股价无法变现,错失疫苗股暴涨带来的巨额财富。
同时,内部争斗虽然因疫情带来的巨大利益而暂时缓和,但矛盾的种子早已深深埋下,并未真正消除。
随着2023年疫情逐渐缓和,疫苗市场需求急剧下降,科兴生物的业绩也随之暴跌。
营收锐减90%,净亏损高达1亿美元,曾经的“摇钱树”克尔来福生产线被迫停产。
更为致命的是,长达7年的内斗,让公司研发陷入停滞。
在mRNA技术布局上,科兴生物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非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被辉瑞等药企迅速抢占。
不仅如此,公司原本占据优势的甲肝、流感疫苗市场份额也大幅缩水,狂犬疫苗研发几乎处于停摆状态,公司失去了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2024年,潘爱华因挪用资金等罪名,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其阵营瞬间土崩瓦解。
尹卫东本以为终于可以掌控全局,却没想到强新资本给他来了个“致命一击”。
2025年1月,英国枢密院裁定“毒丸计划”无效,李嘉强主导的新董事会顺势掌权,尹卫东被无情踢出权力核心。
这场创始人之间的权力争斗,最终以两败俱伤的结局收场。
新董事会上台后,迅速推出“三步分红计划”,550亿分完,公司账上就剩20亿了。
这一操作看似是对股东的慷慨回馈,实则是新董事会巩固权力的手段,同时也断绝了尹卫东东山再起的可能。
面对如此局面,尹卫东阵营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上诉香港法院,试图阻止分红,但均以失败告终。
7月9日,加勒比海股东大会上,更是上演了“双董事会”的闹剧,科兴生物沦为各方资本肆意撕扯的空壳,昔日的辉煌早已荡然无存。
回顾科兴生物的兴衰历程,令人感慨万千。
从创始人怀揣理想创立公司,到凭借技术和市场优势走向辉煌,再到因内斗陷入泥潭,最终沦为资本的牺牲品,整个过程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教训。
首先是公司治理的教训。
当创始人把个人恩怨凌驾于企业发展之上,内斗必然失控。
科兴的案例证明,再强的技术实力、再好的市场口碑,都经不起内耗的消磨。
最终便宜了外资,让他们轻松收割胜利果实。
其次是资本运作的陷阱。
科兴采用“安提瓜注册、美股上市、国内经营”的复杂架构,本想左右逢源,却成了致命软肋。
在跨国资本的较量中,这种割裂的架构反而成了软肋。
强新资本熟练运用英美法律的游戏规则,一步步扭转战局,最后用一纸分红方案就把公司掏了个干净。
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吃亏,说到底还是不熟悉人家的规则。
最令人惋惜的是理想的陨落。
两位创始人最初“让普通人用得起好疫苗”的愿景,曾经那么动人。
可在资本浪潮冲击下,这份初心渐渐迷失,大部分利润最终流入外资口袋。
科兴的崩塌不只是一家企业的衰败,更是商业理想在资本面前异化的缩影。
它给所有创业者敲响警钟:坚守初心、尊重规则,才是企业真正的“免疫力”。
在追逐利益的路上,别忘了为什么出发。
从怀揣“让中国人用得起好疫苗”的热忱创业,到陷入权力厮杀葬送传奇,潘爱华与尹卫东的内斗,让普通人对平价疫苗的期待落了空。那个曾打动无数人的承诺,终究在资本的旋涡中模糊了。
参考文献:
1.金融界:《真相太心碎!突发500亿分红是哪里来的?科兴内斗最新进展颠履认知》2025-07-10
2.界面新闻:《“科兴争夺战”的最新三大焦点》2025-07-10
3.新浪财经:《疫苗之王,一年赚了200年的钱,内斗9年,要分大钱了……》2025-07-04
4.经济观察报:《科兴控股董事长李嘉强方回应被罢免:所谓新董事会不合法》2025-07-09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