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亲历抗战

茅山,苏南抗日的心脏地带。那时候,它是新四军的堡垒,像一把尖刀,硬生生插进敌伪的腹地,叫他们日夜难安。

1943年的春寒还没散尽,敌人下了狠心要“清乡”。密密麻麻的兵冲进来,像篦子梳头一样扫荡。他们在要道上修起碉堡,像一根根“梅花桩”杵着。最扎眼的,是那条沿镇江、包巷、白兔、宝堰、西旸、直溪桥一路拉起的竹篱笆,足有三百里长。竹子一根根并排扎紧,高耸着,冷冰冰地把土地割开。篱笆边上立起“检问所”,哨卡森严。敌人想用这竹笼子,困死我们四十七团,抓捕干部,建立他们的伪政权,搜刮物资。

我们反“清乡”,反封锁。茅山地委领着大伙儿干:主力部队先撤出去,留下县大队、武工队跟敌人周旋;锄奸队专门对付那些作恶的特务、叛徒;伪保甲制度要砸碎;干部们转入地下,有时也支使些“两面”的保长;更要紧的,是把乡亲们的心拢住,戳穿敌人的花招。

年轻时的冯铭

烧掉这堵篱笆墙,成了大伙儿心头最强烈的念头。乡亲们恨透了鬼子汉奸,谁愿当亡国奴?这竹篱笆不光拦路,更割断了日子。田在这边,家在那边;亲戚在篱笆那头,想走动一下,就得在“检问所”前低头哈腰,掏出“良民证”给那些凶神恶煞的兵痞查验。平日里受的欺辱、遭的罪,像火一样闷在胸口。望着那堵长长的、冰冷的竹墙,人人心里都憋着一句话:烧了它!烧干净!把鬼子赶回老家去!

竹篱笆再高,也挡不住人心里的火。地委下了令,全区统一动手。那时我在茅山地委工作,跟着政治交通员老潘,摸到茅东县两旸一带,亲眼看着这火是怎么烧起来的。

夜里,句容的山丘上聚满了人。区干部、乡干部、民兵,更多的是默默赶来的乡亲。手里拿着家伙什,锄头、铁钩、撬棍。起初没经验,对着编得死紧的篱笆,一根一根地往外拔竹篾。费死劲,手都勒红了,弄半天也拆不了多少。竹子摩擦的“吱嘎”声在静夜里格外刺耳,惊动了岗楼上的敌人,“叭勾”“叭勾”的冷枪就打过来,子弹嗖嗖地往头上飞。

后来学聪明了点。几个人合力,把整片竹篱笆从埋在地里的木桩子上硬撬下来,再堆到一起点火。这比一根根拔快些,可还是慢,累得人直喘粗气。

直到乡亲们摸索出最痛快的一招。有人抱来了成捆的干稻草,厚厚的,直接铺在几里长的竹篱笆根下。火镰一碰,“刺啦”一声,火苗就蹿起来了。干透的竹子遇火,立刻爆出“噼噼啪啪”的脆响,火星子乱迸。那火顺着篱笆蔓延开去,越烧越旺,远远望去,成了一条扭动翻滚的火龙,摇头摆尾,直扑向远处的“检问所”岗楼!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也映亮了乡亲们淌着汗、咬着牙的脸。敌人看着火龙扑来,除了躲在岗楼里胡乱放几枪给自己壮胆,还能有什么办法?这法子,又简单,又快当,又省力。

冯铭近影

烧篱笆,看着是点火的事,可这火要烧得快、烧得透,烧得敌人心惊肉跳,靠的是人心。站在那噼啪作响的火光前,我才真正懂得,什么叫“群众在心头”。这力量,沉甸甸的,能移山填海。地委接连组织了几次大行动,火光一次次撕破黑夜。三百里的竹篱笆封锁线,就在这熊熊烈火和乡亲们的决心下,一段段垮了、塌了,连带着那些“检问所”的岗哨,也灰飞烟灭。

主力部队趁势回来了。四月里,敌据点挨了打;六月,奔袭延陵,镇压了那些作恶多端的特务叛徒。局面,一天天打开了。到1943年底,这场艰苦的反“清乡”、反封锁斗争,我们终于赢了。那火龙烧过的焦土上,渐渐又有了生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历史   乡亲   茅山   地委   篱笆   敌人   清乡   岗楼   火龙   竹子   火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