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1944年轰炸日本的飞机,从这里起飞!

1944年轰炸日本的飞机

从这里起飞

贺 婷

1943年秋

中美决定共同反击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选定成都地区修建

一批轰炸机机场和驱逐机机场

以便美国飞机能从成都起飞

轰炸日本本土

因此

修建这批飞机场的“特种工程”

成为当时最紧急的任务

数十万巴蜀儿女

以极大的坚韧和爆发力

不畏艰辛、不怕劳累、克服重重困难

完成了施工任务

世界军事工程史上的奇迹

二战爆发后美国吸纳了世界众多顶级科学家,开始实施“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及原子弹投放的B-29工程(B-29 Project)。1943年初,为了让B-29尽快完善,美国多次请求中国在川西建立B-29轰炸机基地,实施从成都出发直接袭击日本南部的 “马特霍恩计划”(Operation Matterhorn)。

随后,代号为“特种工程”的大规模机场建设工程开工。“特种工程”包括新津、邛崃、彭山、广汉四个轰炸机机场,另外还有分布在成都、温江、德阳等县的驱逐机机场。

修新津机场的农民(图源:大众日报《新津机场,为抗战奠定了坚实的跑道》)

据《成都市志·军事志》记载:“1937年4月至1944年1月,国民政府在成都地区修建、扩建的机场,除新津机场外,还有太平寺机场(新建)、凤凰山机场(扩建)桑园机场(扩建)、黄田坝机场(扩建)、广汉机场(新建)、彭山机场(新建)等。”

《成都市志》(图源:成都市情网)

由于要满足B-29超过60吨的起飞和降落,这些工程大、质量要求高、时间紧迫,任务可谓非常艰巨。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在紧急会议上讲到“这项工程,压倒一切,时间是紧迫的,任务是艰巨的……”

在无大型施工机械的条件下,巴蜀儿女用原始的工具和血肉之躯争分夺秒抢建机场。据新津机场工地的档案记载:“民工每日凌晨三点起床,用竹筐肩挑鹅卵石,在零下10度的河水中浸泡长达8小时,双手冻裂如树皮。”

更为艰难的还有运输——没有卡车,就用“鸡公车”(独轮车)运送混凝土,从岷江边到机场工地,形成长达10里的人力运输线,每日往返30次,不少民工累倒在途中就再也没能起来。

川西老农参加修建机场(图源:《川人抗战档案文献图集》)

没有碎石机,就用铁锤将鹅卵石敲成瓜子片;没有搅拌机,就用木耙在木板上人工拌合混凝土;没有压路机,就用200人拉着5吨重的石碾子反复碾压。

据彭山机场的老民工回忆:“一块混凝土板要碾压12次,石碾子陷进泥里,就用稻草垫路,血水混着泥水,踩上去滋滋作响。”

这种原始却悲壮的施工方式,竟让新津、彭山、邛崃、广汉4处轰炸机场在1944年5月全部竣工,创造了世界军事工程史上的奇迹。

据《新津县志》记载,新津机场扩建完成后,盟军空军第十四航空队B-29重型轰炸机一个大队27架飞机,包括机修人员共297人,及辅助装备流动式高射炮、高射机枪等,立即进驻机场。

1944年,修建机场的民工。(图源:成都市新津区档案馆)

对日本土轰炸的第一步从成都迈出

不畏艰辛、不怕劳累、克服重重困难,四川人民在3月内完成施工任务。1944年6月15日,美国第二十航空队出动63架B-29超级空中堡垒,从成都起飞,轰炸日本本土的九州八幡钢铁厂,揭开了对日本法西斯本土进行直接轰炸的历史序幕。

据《中国空军抗战(历史不能忘记系列)》记载:次日凌晨抵达目标后,倾泄了400吨炸弹,使日本的重要钢铁基地陷于瘫痪。7月29日,72架B-29机从成都机场起飞,轰炸日本鞍山钢铁厂。12月18日,77架B-29轰炸机从成都机场起飞,分七批轰炸江口日军机场……

1944年6月15日,B-29机群从成都空军基地升空轰炸日本本土。(图源:《中国空军抗战》)

从B-29轰炸机上拍摄的日本名古屋市区弹着点(图源:《血色长空——空军抗战与胜利纪实》)

1944年下半年起,美军飞机开始从川西空军基地各机场起飞,先后对日军占领的中国东北地区的鞍山、本溪和洛阳(日军炮兵基地)、长沙(日军军火基地)、越南河内(日军空军基地)以及日本本土的八幡、门司等钢铁基地展开轰炸。

到1944年底,从成都机场起飞的B-29飞机,对日本本土及其占领地共投下炸弹3623吨,有力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

1944年,B-29重型轰炸机准备起飞。(图源:成都市新津区档案馆)

1944美军在新津机场维修B-29轰炸机(图源:《成都大轰炸》)

1945年6月12日夜,300架B-29轰炸大阪。(图源:《血色长空——空军抗战与胜利纪实》)

建立西南空中运输走廊

抗战时期,由于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陆上物资运输陷入瘫痪。此时,成都周边军用机场机场成为盟军主要的空中通道——“驼峰航线”(从印度经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的重要终点站和中转站。

大量盟国援助的武器、弹药、燃油、药品等战略物资通过“驼峰航线”源源不断运抵川西,再转运至全国各抗日战场,为中国军队持续作战提供了关键的物资支撑,堪称抗战后期的“空中输血线”。

被中国誉为“飞虎队”的美国志愿航空飞行员合影(图源:《成都大轰炸》)

从1942年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几乎每天都有近100架飞机穿梭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上空。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分昼夜、24小时换人不换机的飞行。

“驼峰”空运几乎每天都要坠毁几架甚至十几架飞机。1944年11月25日深夜,日军来袭,为防止遭受更大的损失,在云南境内的整个盟军和中国空军导航站奉命全部关闭,此时,在“驼峰”上空共有14架飞机。

经过万险穿越“驼峰”的14架飞机,在喜马拉雅山的这一侧到了竟然比穿越“驼峰”还要艰险的境地,导航站的关闭使这些飞机犹如盲人失去了手杖,14架飞机无一幸免,全部坠毁。

驼峰航程标高图显示航线极为困难(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作为驼峰航线在中国境内的重要机场之一,彭山机场的油库每天要为80架次运输机加油,民工们发明了“竹筒输油法”——用打通的楠竹连接油桶,在日机轰炸时,即使油管被炸断,只要用泥巴堵住竹筒缺口就能继续供油。这种智慧让驼峰航线的物资输送量提升40%,为滇缅战场输送了20万吨战略物资。

抗战期间,成都地区动用逾数十万民力修建和扩建的数十个军用机场,以其独特的战略位置和军事功能,在抗战最艰难的阶段承担了多重关键任务,包括空中打击、物资运输、战场协同等,尤其是持续对日本本土展开轰炸,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可以说,对日战略轰炸的第一步是从成都迈出的,这在二战中国战场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是成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

(参考资料:《成都市志·军事志》《新津县志》《川人抗战档案文献图集》《成都大轰炸》《血色长空——空军抗战与胜利纪实》《东京大轰炸》《中国空军抗战》《成都抗战记忆》《细说抗战时期成都机场始末! 这场讲座启迪国家安全意识》、金沙讲坛、成都社科)

来源:成都方志

作者:贺 婷

供稿:成都市地志办地情开发利用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历史   日本   飞机   周年   新津   机场   成都   驼峰   成都市   轰炸机   日军   彭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