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⑨丨数字敦煌,让千年壁画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

10月31日,“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敦煌莫高窟,在崖壁洞窟间,色彩线条与数字科技的交融中,探寻千年壁画里的中国故事与传承路径。

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后,敦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节点。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宕泉河西岸开窟修行,莫高窟由此诞生。此后千年,历经北凉至元等十余个朝代持续营造,形成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宏大艺术体系,成为丝绸之路上不可替代的文明见证。

莫高窟壁画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艺术表达。第428窟《萨埵太子本生》以“S”形长卷串联十二个情节,巧妙利用山势分隔场景,是中国早期叙事绘画的典范;第172窟角楼采用汉式斗栱结构,却饰以波斯联珠纹,体现唐代文化融合的开放胸襟;第407窟隋代三兔藻井以三只兔子共用三耳的设计,展现古人对和谐共生的独特理解。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指出,壁画中从北魏到元代的上千处建筑图像,弥补了中唐以前木构建筑实物匮乏的空白,其中北魏民居的简洁布局、唐代院落的精巧装饰,更让古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得以直观呈现。

“这些壁画是跨越千年的视觉史料。”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水碧纹介绍,壁画内容涵盖尊像画、故事画等多种类型,生动记录了古代宗教信仰、中外交流、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迁。然而,历经千年风沙侵蚀与自然老化,壁画普遍存在起甲、酥碱、空鼓等病害,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自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以来,一代代研究者秉持“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致力于壁画的抢救与维护。如今,科技手段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新支撑:通过50微米精度的数字扫描技术,结合AI算法对壁画病害进行精准识别与标注,再由修复师以“最小干预”原则进行手工补绘,有效延缓了壁画的老化进程。“截至目前,我们已完成300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形成超过500TB的数字资源。”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表示,数字化不仅实现了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也为学术研究和公众展示提供了新可能。

“数字敦煌”项目正推动敦煌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目前,资源库已向全球78个国家开放30个洞窟的高清影像,并与英、法、美等国合作,推动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实现数字化“回归”,累计获取超10万张高清数字图像。与此同时,敦煌元素也逐步融入现代生活:三兔藻井图案被应用于丝巾、文具、数码配件等文创产品;“数字藏经洞”“寻境敦煌”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千年艺术魅力。敦煌研究院还将保护技术推广至全国17个省区市,并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支持,如在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等地开展土遗址保护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助力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暖阳下的九层楼巍然静立,壁画中的线条与数字世界的代码在此交汇共鸣。正如丁晓宏所言,科技让敦煌文化以新的方式被看见、被理解、被延续。这座镌刻在岩壁上的千年史书,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厚底蕴。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张秀芸

图丨敦煌研究院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历史   壁画   中国   敦煌   中华文明   千年   数字   世界   莫高窟   洞窟   藻井   艺术   文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