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阳节,正好在浙江!
于是我们便懂了,为何要登高。那不只是肉身的提升,更是一种精神的仪式。

我们一步步向上,仿佛在翻阅一部竖排的、无字的史书。脚下的石阶,被无数先人的步履磨得温润,那是时间的包浆。
行至半山,择一平台小憩,极目远眺,但见远山如黛,层峦叠嶂,江水如练,蜿蜒东去。那一刻,胸中的块垒、尘世的纷扰,仿佛都被这浩荡的秋风涤荡而去。这便是中国人最古老的“旷达疗法”,在天地之间,找回那个被日常生活掩埋的、本真的自我。

而在浙江,登高更被赋予了一层风雅的江南诗韵。你可以去天台华顶,那里曾是“诗僧”寒山子徜徉之地,云涛、古刹、茶圃,构成一幅禅意盎然的画卷。立于此,你或许能体会到李白“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磅礴。

你也可以循着王羲之的足迹,去绍兴会稽山。永和九年那场流芳百世的兰亭雅集,虽在春日,但其精神内核——文人雅士于山水间的感怀与唱和,与重阳的意蕴一脉相承。登会稽,怀想书圣风采,山间的风都带着墨香。

亦或,你去杭州宝石山,不必太高,却足以将西湖的秋色尽收眼底。那被秋光染得层次丰富的山林,环绕着盈盈一水,湖中孤山如一枚青螺,保俶塔的倩影在夕阳下分外玲珑。这不再是单纯的壮怀,而是一种将山水园林融入日常的、精致而平和的审美。

既入浙江,若只登高而不品菊,便如入宝山而空回。浙江的菊,不止在篱边盆中,更在文化的脉络里。桐乡,是著名的杭白菊之乡。

秋深时节,万亩菊海,碎金铺地,空气里弥漫着清冽的甘香。看农人提篮采菊,那场景本身就是一幅生动的《耕织图》。你可以在当地品一盏地道的“杭白贡菊”,看干枯的花瓣在沸水中重新获得生命,舒展成一片洁白的云,汤色明澈,滋味清醇。这菊香,曾飘在南宋临安城的茶肆里,飘在明清文人书房的白瓷盏中,如今,它穿过时光,在你的唇齿间复活。

至于那“遍插茱萸”的古老意象,在浙江的山径旁,你或许真能寻见那枝叶青翠、果实殷红的吴茱萸。即便不见,那也无妨。

浙江大地上的风物,何尝不是另一种形态的“茱萸”?
那是一卷在南浔古镇旧书铺里翻出的泛黄方志;
那是一块在龙泉古窑址旁拾得的、带着千年温润的青瓷碎片;
那是在嵊州乡间,偶然听闻的一嗓子高亢激越的越剧“尺调”;
那更是绍兴咸亨酒店里一碟茴香豆配太雕酒的微醺,是杭州奎元馆里一碗虾爆鳝面所承载的百年市井烟火。这些,都是驱遣我们内心“孤寂”的良药,是连接我们与这片土地深厚文明的灵草。

所以,这个重阳,不妨来浙江。
你不必刻意去寻找一个名为“重阳”的庆典,因为整个浙江的秋天,本身就是一场盛大而深沉的重阳仪式。在这里,登高是与中国山水哲学的对话,品菊是与江南生活美学的交融,而那无处不在的文化印记,便是我们今日所能插上的、最丰盈的“茱萸”。

让我们在这片被文明深深浸润的土地上,完成一次肉身的攀登与精神的回归。当你我立于山巅,沐着天风,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便会懂得: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标签,而是一条流淌千年的河流。
我们涉足其中,感受它的温度与力量,而后带着这份滋养,更从容地走向人生的下一程山水。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