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上海福寿园发布了一份震撼整个资本市场的财报:净利润亏损高达2.61亿元,创下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记录。
这家曾被誉为“殡葬界的茅台”的企业,曾靠高价墓地站在行业之巅,单价一度逼近每平方米12万元,甚至高过同区域的房价。结果如今,墓地价格直接腰斩,销量也在明显下滑。一个曾经稳赚不赔的行业,为何也迎来了“至暗时刻”?曾经“死不起”的调侃,如今竟离现实越来越近。
难道是人们真的不再需要墓地了?还是说,这场“死亡生意”的规则已经被彻底改写?
福寿园的这场“变天”,并不是毫无征兆。早在2024年,企业的利润就已经出现了严重下滑,全年净利润下降超过50%。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种下滑不再是趋势,而是断崖式的崩塌。
销售的墓穴数量其实没少太多,仅比去年同期少了451个,但营收却整整缩水4亿元。这说明问题不在“卖不出去”,而在于“卖不出价”。原本均价12万元的墓穴,如今只卖出6.3万元,几乎打了对折。对一家利润率曾高达80%的企业来说,这种降价就像是自断一臂。
最明显的冲击出现在上海市场。作为福寿园的“根据地”,这里曾是利润最高、溢价最强的地方。但现在,上海地区的殡仪服务和墓园收入同比下滑54%,两个亿的利润直接蒸发。
这一切的背后,是多地政策的频繁出台。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上海等地开始限制墓穴占地面积,倡导海葬、树葬、壁葬等节地生态安葬。不仅如此,政府还明确提出要对殡葬价格进行规范和引导。
政策的风向变了,高价墓地的“生意逻辑”也随之崩塌。早年福寿园的墓地多为划拨土地,成本极低。比如上海的墓地,每平方米土地成本仅190元。而后期售价却能飙到十几万一平方米,毛利率高得惊人。这种“低成本+高售价”的模式,曾是福寿园稳赚不赔的底气。
但现在,老百姓不买账了。“死不起”这三个字,不再只是玩笑,而是真实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的家庭,宁愿先将骨灰寄存在骨灰堂,每年只需花几百元,也不愿意立刻花上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买墓地。
在重庆等地,骨灰堂的格位供不应求,需求暴涨,甚至有“活人租房楼里住满骨灰盒”的新闻传出。人们的观念在变。曾经墓地是“刚需”,如今成了“可选项”甚至是“非必要开支”。
一位殡葬销售人员透露,过去客户在三天内就会定下墓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观望、寄存,不再急于做出决定。“能办丧事就行,不用太高档”,成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共识。疫情之后经济承压,消费降级的浪潮也冲击到了这块“最后的净土”。
过去几年,“消费降级”这个词频频出现在各大行业,没想到如今连殡葬行业也逃不过。殡葬销售员不再是“坐等客户”,而是像保险中介一样“跑单”,拼价格、拼服务、拼观念说服力。
一些人开始选择在商品房中存放骨灰盒。这不是传说,而是真实发生的现象。天津、山东等地出现“骨灰公寓”,住宅成了骨灰盒的临时住所,每套房里存放上百个骨灰盒,甚至还有专门的“电梯祭拜路线”。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墓地的“高端溢价”自然崩塌。中低端墓地和节地葬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比如壁葬只需3000元左右,树葬、花坛葬等生态方式价格更低,甚至还能享受政府补贴。
生态葬的兴起,不是一时热潮,而是政策与观念双重推动下的必然结果。广州、大连、北京等地的海葬、树葬、草坪葬,报名人数年年上涨。广州2023年报名骨灰撒海人数突破3500人,大连甚至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供不应求。
传统“入土为安”的观念,正在被“回归自然”的理念所取代。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死亡的理解更为务实、理性。他们更看重生前的陪伴和告别仪式的意义,而不是死后的排场。
政策也在不断强化殡葬的公益属性。民政部发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墓地面积、价格、服务都做出严格规范。各地也在积极落实,比如江苏宿迁对5家公墓的价格进行统一降价,降幅最高达54%。
“死不起”并不只是价格的问题,而是选择权的问题。过去大家愿意花高价,因为没有别的选择;现在有了更多方式,大家自然会用脚投票。
福寿园当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企业开始向“生前契约”、“数字纪念馆”等新业务转型,希望通过科技与情感的结合,寻找新的盈利点。
比如用AI还原逝者音容笑貌,通过数字人进行在线悼念;推出“生前契约”,让人们在活着时就为自己安排身后事。这些服务的付费率在逐年上升,付费数字纪念馆的比例已经达到37%。企业也在试图用“服务”来替代“土地”带来的利润,但显然,这种转型之路并不轻松。
福寿园的管理层甚至承认,企业调整速度偏慢,是这次业绩大跌的一个关键原因。面对政策与市场双重压力,原本的高端战略反倒成了包袱,调整产品结构、压缩成本、降低售价都成了必须做的事。
一些灵活的小型企业早已开始“减配”操作,把原本高价墓地的面积和配套缩小,就像把房子从三居改成一居,以适应节地生态葬的要求。同样一块地,过去只能布置300个墓位,现在能布置500多个,靠数量提升营收,取代单价的溢价空间。
同时,海外市场也成了殡葬企业的新方向。中国冥币、棺材、墓碑,已经在一些国家打开销路,甚至在万圣节还引发了外国人的好奇与购买。
未来的殡葬行业,可能不再是土地上的“房产游戏”,而是一场关于文化、科技和情感的综合服务比拼。中国的现代殡葬,正走在转型的关键路口。
殡葬市场并没有萎缩,人口老龄化仍在加剧,死亡人数仍在年年上升。需求始终存在,只是人们对“如何离开”有了新的选择。对企业来说,真正的挑战不是需求减少,而是需求改变。
曾经“天价墓地”能代表身份和地位,如今却成了负担和包袱。人们开始明白,真正的纪念不在墓碑上,而在心里;真正的尊重不是金碧辉煌的墓穴,而是生前的陪伴与理解。
福寿园的亏损,不是行业的失败,而是旧逻辑的终结。下一个站上风口的,或许不是谁家的墓地最贵,而是谁家的服务最贴心、最温暖。
殡葬行业从未失去市场,只是旧有高价战略难以为继。人们在不断觉醒,政策在持续引导,企业唯有顺势而变,才能不被时代抛弃。“死不起”不该是现实,而是推动殡葬行业重塑公平的起点。
信息来源:
“天价墓地”,变天了
2025-09-14 19:05·中国新闻周刊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