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当清晨的草木凝结起第一滴泛着寒光的露水,我们便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此时,秋意由凉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而逐渐萧落。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寒露时节,自然界的阳气进一步收敛,阴气渐生,正是人体保养阴精、润燥防寒的关键时期。今日,就让我们循着古人的智慧,从饮食、起居、情志、运动四方面,开启一场深秋养生之旅。
一、饮食养生:滋阴润燥,少辛增酸
寒露时节,燥邪当令,最易伤及肺脏。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一旦受邪,易引发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秋燥”之症。
核心原则:润肺生津,培土生金
中医认为“肺属金,脾属土”,土能生金。因此,养肺不仅要直接滋润,更要通过健脾(补土)来益肺(生金)。
首选食材:
滋阴润肺类:芝麻、核桃、银耳、百合、山药、梨、荸荠、莲藕。经典的冰糖雪梨羹、银耳莲子粥皆是此季佳品。
健脾益胃类:小米、薏米、南瓜、红枣、山药。多喝热粥,能和胃补脾、润养肺燥。
应季水果:柑橘、葡萄、石榴,其性多偏凉润,能生津止渴,但切忌过量,以免助湿生痰。
饮食禁忌:
减少辛散: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味食物,会发散肺气,加剧体内水分耗散。应“少辛增酸”,适量吃些山楂、乌梅等酸味食物,以收敛固涩,助养阴气。
慎食生冷:寒露后,脾胃阳气渐弱,生冷瓜果、冷饮易损伤脾阳,导致腹泻,应多以温热食物为主。
二、起居养生:早卧早起,避寒就温
《内经》强调“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寒露起居,重在“收”与“藏”。
睡眠调整:
“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保证充足睡眠,是人体最自然的滋阴潜阳之法。
保暖防寒:
关键部位:“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足部是足三阴经的起点、三阳经的终点,寒从脚生,务必穿好袜子,睡前可用温经通络的艾叶热水泡脚,微微出汗即可。
护好腹部:肚脐(神阙穴)表皮最薄,极易受寒,引发胃肠不适,夜间睡觉要盖好腹部。
适时添衣:衣着不宜增加过快,最好厚薄搭配,有“秋冻”之意,以增强机体的耐寒能力,但颈、腰、脚等关键部位务必保暖。
三、情志养生:安宁平和,神志内收
秋日草枯叶落,花木凋零,易在人心中引发萧条、凄凉之感,产生悲秋(秋悲)情绪。
中医理论:肺在志为悲(忧)。过度悲伤最易耗伤肺中精气。因此,寒露养生的重中之重是保持内心宁静,收敛神气。
调摄方法:
登高望远:此时天高云淡,与好友结伴登高,极目远眺,能一扫胸中郁结,使人心旷神怡。
静心养性:练习书法、听听舒缓音乐、品茗阅读,皆是静养心神的好方法。
多晒太阳:在阳光和煦的午后,多接触阳光,能补充人体阳气,驱散忧郁。
积极社交:多与亲友沟通,参加愉悦的集体活动,避免独自沉溺于消极情绪。
四、运动养生:动静相宜,勿令过极
秋季运动,不宜像夏天般大汗淋漓,以免阳气外泄,伤及阴液。
核心原则:选择动作舒缓、强度适中的项目,以“微汗”为度。
推荐运动:
太极拳、八段锦:这些传统导引术强调意、气、形的结合,能畅通气血,内安五脏,尤其适合秋季练习。
慢跑、快走:在公园或林间小道进行,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呼吸新鲜空气,舒缓情绪。
导引呼吸法:每日清晨,面对南方,闭目叩齿,深吸气,缓缓将清气咽下,意送至丹田,再徐徐呼出。此法能有效润肺固肾。
结语:
寒露,是秋的信使,也是冬的前奏。它提醒我们,是时候将向外散发的能量,转向内里的滋养与沉淀。遵循“养收”之道,在饮食上润燥养阴,在起居上避寒就温,在情志上安宁平和,在运动上舒缓有度,便是掌握了寒露时节最智慧的养生法则。让我们顺应天时,敛藏好自身的精气神,为安然度过严冬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君在这深秋时节,身心俱安,静享岁月丰盈。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