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哪一家中国科技企业,在美国制裁的大棒下还依旧活得比谁都滋润,甚至让美国自己都“打脸”解禁并反过来求购产品,那一定绕不开大疆。
外媒常用“最可怕的中国制造”来形容它,这背后的主角,就是那个爱折腾航模、一路跌跌撞撞,最终改变全球无人机行业的杭州人——汪滔。
但“可怕”的中国制造,不只是大疆。
中国制造背后有千千万万“造梦人”,从80后创业者、00后技术极客,到老一代材料科学家,每个人的故事都真实,甚至带点理工男式的“倔”。
在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江湖里,汪滔有点特别。
他是“80后”,出身杭州的高知家庭。小时候爱看连环画、喜欢琢磨直升机模型,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造出理想中的飞行器。那会儿中国的航模都是发条驱动,连遥控直升机都是稀罕物,更别说什么“智能无人机”了。
有趣的是,汪滔16岁收到的第一个进口遥控直升机玩没几天就腻了——它只会几个死板动作,完全不符合自己对“未来飞行器”的想象。
很多人到这里就止步了,他偏不服气,决定自己动手开发,哪怕没人看好。
高考后,他进了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系。本以为自己离梦想更近了,却发现学校根本没有专业的机器人院系,心里的落差很大。
于是,他一咬牙退学,重新报考香港科技大学,后来终于在机器人小组找到感觉。毕设做飞控系统失败了没能毕业,很多人会气馁,汪滔却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香港大学机械控制领域的李泽湘教授。
李泽湘看出了他的天赋和执拗,带着他继续搞无人机研究。原型机在宿舍里折腾出来了,研究生毕业后,汪滔回到深圳,租了个20平米的小仓库,拉上两位同学,用手工方式做无人机,为厂矿企业服务。一台赚几万块,还算滋润。
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从没远离过。
创业初期,大疆团队多次分崩离析,汪滔性格里那点“独断”经常把队伍带进死胡同。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怀疑过自己的梦想是否就止步于此。还好,李泽湘再度出手,推荐人才、拉投资,大疆才没倒下。
2010年前后,汪滔敏锐地意识到无人机行业即将迎来“多轴”时代。全世界的同行还在手工组装,效率极低,他则率先进行产业链整合,实现了大规模商用生产。2012年,大疆已能量产各类多轴旋翼无人机,随后规模爆发式增长。仅几年,汪滔身家超36亿,成为世界无人机行业财富榜唯一一人。
大疆精灵横空出世,飞得稳、避障强、价格亲民,一下子占据全球70%市场。
专利布局也跟上了脚步,4600多项专利,让后来者望尘莫及。美国本想扶植法国Parrot公司抗衡大疆,无奈产品定价高、飞控技术差,被用户吐槽成“昂贵的玩具”,完全不是对手。
大疆成长速度太快,不少人还来不及反应,美国的制裁就已砸了过来。2016年出台“反中国无人机法案”,美国想以此切断大疆对美出口。
理由五花八门,从“网络安全”到“军用风险”,甚至一次美国白宫草坪掉落一台大疆无人机,都能被当成制裁的借口。美国军方干脆禁止采购大疆无人机,甚至拉法国企业站台。
但现实有点讽刺:美国自己的农民、企业和军方照样在用大疆。想买买不到,美国甚至在2024年自己解除了禁令,还转头想跟中国采购一千万台。此时中国政府反手一个“非卖品”,美国算是自食其果。产业链崩塌、暴利时代终结的焦虑,全写在美国政客的脸上。
大疆能挺过来,靠的就是从头到尾自主可控。
飞控系统、核心软硬件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美国制裁的结果,就是让大疆变得更强大了。
2025年,外媒说大疆是“全球最可怕的中国制造”,这背后的底气,就在于中国科技企业的韧劲和踏实。
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意味着高端芯片、元器件采购受限,业务成本激增。
可大疆并没有像某些企业那样“自怨自艾”,而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快自主研发,摆脱对美国技术的依赖;另一方面坚定开拓全球市场,逆势布局更多应用场景。
更离谱的是,美国媒体和政客各种造谣,什么大疆员工军训、强制交出核心技术,甚至虚构“440亿美金罚款”等惊悚新闻。
结果,英国《金融时报》拿一张团建照当证据,照片其实是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的景区——是个游客都能进的地方。还有美国议员拟提案想禁售中国无人机,可美国农民自己都急眼了,因为大疆在美国市场占有率80%以上,想换别的根本用不惯。
面对这些无理打压和造谣,大疆选择了硬刚。公司发布了56页起诉状,拆穿了美方那些“军工企业”帽子的漏洞,也公开了多项证据证明产品的民用属性。即使制裁9年,大疆在北美市场占有率依旧高达85%。这种强悍的市场表现,彻底打碎了“制裁就能封杀中国科技”的神话。
但大疆的故事,还不止于无人机。为了抵御风险,近几年大疆积极布局车载、储能、AI等领域,和比亚迪等巨头合作开发无人驾驶系统。大疆不再只是一家“会飞的公司”,更像是中国新科技的象征。用一句外媒的话说——大疆的存在,逼得美国不得不承认中国制造的崛起已经不可逆转。
其实,大疆之后,中国无人机产业又杀出了“新极客”。最典型的就是2002年出生的蒋正豪,一个杭州富阳的普通男孩。
跟汪滔一样,蒋正豪小时候就喜欢汽车、飞机,高中组航模队,高三凭兴趣自学无人机,拿下省里趣味赛第一名。考大学没走传统路线,选了温州理工机械工程。学校没开无人机课,他就全靠自学——B站视频、SCI论文、参加公司实习、偷偷跟着老板混研讨会,什么都学。
这股子“死磕”劲,最后让他成了公司里的技术骨干,还带动大学同学组建了WUTP工作室。2021年冬天,一次山区救援,团队用自研无人机热成像技术,几个小时就找到失踪老人。这次经历让他找到了“技术报国”的意义。
随后,蒋正豪和团队专攻无人机整机研发,为不同场景定制高动力无人机,业务遍及新疆、温州、黄山等地。比如,用特种无人机在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拍摄,用大载重无人机帮消防做应急救援,还能进行灾害评估和亚运会航拍。
短短一年,团队年营收就破百万。四年间,设计研发了1000架无人机,2024年毕业,8月就拿到2亿融资,直接入驻南湖未来科技园,成为低空经济领域的新星。
更牛的是,他发现机场“黑飞”问题后,开发出一套“无人机反无人机”系统。这套系统用相控阵雷达、红外热感应、多传感器融合和AI算法,能在十公里外精准锁定“黑飞”目标,0.3秒完成锁定,最高时速可达300公里/小时,拦截成功率99.7%。相比传统干扰器、激光等方法,这套系统成本低、效率高、适应性强。
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均24岁的年轻团队,把黑科技做成了实用产品,成功和航空公司达成合作,成为国内低空经济的重要“守门人”。
中国的00后新极客,正以极快的速度把世界上最头疼的难题变成了可控系统。这样的速度和技术力,谁看了不服?
提到“最可怕中国制造”,不能不提那些默默无闻、却改变世界格局的老一辈科学家。比如“中国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
1920年出生的师昌绪,家境贫寒却极爱读书。抗日战争中多次迁徙,大学时成绩优异,后来公费赴美深造。抗美援朝时期,美国扣押中国留学生回国,他带头集体写信,最终促成35名中国学者回国。
回国后,师昌绪主动投身国防关键材料研发。那时中国搞航空发动机、合金钢几乎全靠进口,一旦遭遇封锁就被卡脖子。他带队驻扎工厂,研究高温合金、钢铁、轧钢等新工艺,从零起步,啃下一个又一个国际难题。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铁基高温合金808(GH135)的突破,不仅让中国摆脱了对外依赖,还带动了全国产业升级。师昌绪带领团队,在环境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连续跳级创新,先后研究出无镍不锈钢、包套挤压法、空心涡轮叶片等世界级成果。
甚至在80岁高龄,他还带头创办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组织碳纤维自主研发,打破了美国和日本的碳纤维封锁。直到2014年去世,他一生奉献,支撑了中国高温材料、碳纤维等领域的多项“零的突破”。
很多人只知道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其实,真正的底气来自于背后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创新。师昌绪这样的人物,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制造能打硬仗,不靠任何人施舍。
大疆只是个开始。现在中国制造已经从“低价”转向“高质高智”,从无人机、碳纤维到AI大模型、仿生机器人,全产业链都在涌现“最可怕”的中国企业和人物。
90后王兴兴的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占率60%;85后梁文锋的DeepSeek,国产AI大模型以OpenAI十分之一的成本达到同等水准……这些新生代科技极客,撑起了“中国飞谷”“智能制造带”的天花板。
2024年,国家更是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到2030年形成万亿市场规模。无人机物流、智能安防、农业巡检、医疗配送,每一个场景都在颠覆旧有认知。
以黄山为例,以前物资运输靠索道和人力,如今用无人机一天运送15吨货,效率提升10倍,还能实现恶劣天气下的精准飞行。无人机植保、空中巡查,也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了大量劳动力。
这些变化,背后都是一群热爱技术、肯下苦功、埋头实干的中国人。他们未必“高大上”,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把产业一步步做到全球最强。
这几年,外媒一次次用“可怕”形容中国制造,表面是忌惮,其实也是不服气。他们看得见产品,看不见背后那些默默奉献的人和故事。
汪滔、大疆、蒋正豪、师昌绪……他们只是冰山一角。中国科技企业在被围堵、被制裁、被抹黑的同时,依然能够不断突破自我,原因就在于这片土地从不缺爱折腾、爱钻研、敢创新的人。
有80后、00后,也有院士、老专家;有草根创业者,也有世界顶级科学家。正因为这份多样与坚韧,中国制造才能一次次站起来,成为全球最不可忽视的力量。
美国制裁挡不住中国人的脚步,技术封锁反而加速了自立自强。未来,“最可怕的中国制造”,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大疆创始人汪滔:不止无人机,多元业务拓宽大疆商业帝国——新浪财经2024-05-13
梦想家与实干家汪滔的大疆愿景——快科技2020-11-30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