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在电影里,照相馆中的暗房既是一群普通人的避难所,也是守护历史真相的隐秘阵地。
在电影中,故事发生的重要场景被放置在“吉祥照相馆”,背后的历史则发生在南京的华东照相馆。鲜为人知的是,《南京照相馆》的人物原型就是罗瑾。他冒着生命危险多冲印了几十张日军凶残屠杀同胞的照片,并将其中的16张装订成册,秘密保存。这组照片在战后审判日军罪行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罗瑾在撰写自传《历史的诉说》。
罗瑾是谁?
今天,就从这本相册说起……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14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正是亲历者。
1938年1月,一名日军少尉送来胶卷冲洗。罗瑾将照片冲印出来,发现有日军随意砍杀中国人的照片。面对账房先生警告,罗瑾趁其他人不注意,匆忙将底片拿到暗室复印。
“我深切知道,照片是绝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一定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将这几张鲜血淋淋的照片,想办法要保存下来。”
罗瑾制作的相册封面。
罗瑾挑选出其中的16张做了一本相册。他在相册封面的左上角画了一个深红色的心;右下角画了一把日本军刀,刀已刺进心脏,心下有五滴血;右上角写了一个方形“耻”字。
罗瑾冒死保存的日军罪证。
1941年,为躲避搜查,他将相册藏于南京昆卢寺厕所墙缝,却意外失踪。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本凝聚罗瑾勇气的相册,正是《南京照相馆》情节的历史基石。
抗战胜利后,正是这本失踪的相册被同学吴旋发现上交,成为审判元凶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铁证。
这本相册现被珍藏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并于2015年10月9日,与国内各档案机构所存其他南京大屠杀档案一起,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罗瑾对自己的义举讳莫如深,甚至连他的家人都没有告知。
1985年,他跟随在大田水泥厂工作的儿子,定居福建三明大田县。在县城老电影院对面,开起“上海照相馆”。
罗瑾和他的大田上海照相馆。
1990年,转机来临。
旧友之子提及《文汇报》刊载一篇文章,讲述当年有人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许多日寇残杀同胞的照片,后来成了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证据。此后,罗瑾多次赴南京求证,确认那就是自己当年装订、保存的相册。
日寇在南京屠杀我无辜同胞。(图片由罗瑾、吴旋保存,现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1994年底,他向客人林春忠吐露往事。出于职业敏感,林春忠意识到这是个重大新闻素材。他当即拍下罗瑾的工作照,并把照片和稿件一起装入信封寄给《三明日报》。
“一个星期左右,三明日报记者张盛生坐班车从三明赶来大田采访罗瑾事迹。”林春忠说。
“我们从拉家常开始,聊到罗瑾当时是怎么冲洗这些照片、怎么藏照片等。”林春忠回忆说,罗瑾虽然上了年纪,但他的身体健康,思维清晰,把亲历南京大屠杀的许多细节讲得非常详尽。
长篇通讯《血证》在《三明日报》刊发后,引发广泛关注,这段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往事也被世人所知。
1994年12月9日《三明日报》刊登《血证》报道罗瑾的故事。
身份公开后,在大田一中教师范立洋等人推动下,古稀之年的罗瑾以三明大地为讲台,奔走于大田职专、一中、五中等校,远至福州一中。
罗瑾生前在大田县(上京矿务局)柯坑中学给学生讲述南京大屠杀见闻。林志健 摄
1995年后,罗瑾的事迹被媒体广为披露,由此拍成《血证》等多部电视纪实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地播映。
罗瑾在多位友人的鼓励下,开始撰写自传体回忆录《历史的述说》。《历史的诉说》共77篇,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从开篇《我的童年》至末篇《抗战胜利》,不仅记录了罗瑾抗日战争时期的亲身经历,还留有很多南京土话,能够丰富人们对历史真实的认识,是一份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精神遗产。
2002年,罗瑾离开生活了17年的三明大田。2005年2月,他在上海病逝,享年82岁。
范立洋从罗瑾的后人处借来罗瑾的手稿,组织大田一中教师录成电子文档,《历史的诉说》得以保存。
7月26日,罗瑾的女儿在北京观影后深情倾诉:
“亲爱的爸爸,我今天去看了影片,你的思想留在了人间,我要像您学习,一定不忘国耻,做一个正能量的人。”
罗瑾远在南京的孙子罗峰也说,影片能在全国公映,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的诉说”,记住保护“血证”的爷爷,一家人倍感欣慰。
罗瑾冒死守护的
16张日军拍摄的暴行照片
是用生命接力守护的铁证
也是一个民族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
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记者:王帅 通讯员 林生钟 罗珍华
来源: 福建日报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