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过一种状况: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黑,站久了猛地起身会头晕,坐着不动也感觉脑子像被棉花塞住了一样。
这些并不是因为缺觉,也不是因为年纪大了,而是可能出现了一个经常被忽视但又极为关键的问题——脑供血不足。

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真的就在身边。脑供血不足可不是老年人的专属标签,现代人节奏快、压力大、久坐、少运动、饮食油腻、作息紊乱,这些因素凑在一起,哪怕三十出头的人也照样可能“中招”。脑子不够清醒、记性越来越差,其实很可能是血液在通往大脑的路上卡了壳。
从医学角度来说,脑供血不足指的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大脑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进而影响了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这种状态不但会引发头晕、健忘、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话还可能演变成脑梗、脑萎缩等严重疾病。
根据《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报告(2023)》,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有超过60%的人存在脑血管异常,其中脑供血不足是早期警示信号之一。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脑供血的问题,误以为是劳累、年纪或者天热导致的。这就耽误了最好的干预时机。要知道,大脑可是人体最需要供血的器官之一,它只占身体总重量的2%,却消耗了全身血液中约20%的氧气。血液一旦供应不足,大脑反应慢、注意力分散、甚至情绪波动都会接踵而至。
特别是久坐族,最容易中招。每天对着电脑八九个小时不动,脖子僵硬、肩膀发沉,脊柱和脑部的血流像被堵住了一样。不仅如此,血管本身如果长期得不到锻炼,也会变得越来越“懒惰”,弹性下降,血液循环效率就更差了。

改善这个问题,说难也不难,但需要坚持和一些小技巧。除了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以外,合理的身体活动和自我按摩也是个不错的突破口。毕竟药物有副作用,而生活方式的干预往往更温和也更持久。
说到改善脑供血,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跑步或者走路,这当然好,但对于一些身体条件不太好的人或者上班族来说,每天抽出一小时锻炼并不容易。不过别急,有些动作既简单又有效,重点是能激活全身血液流动,对大脑的供血也有帮助。

比如“踮脚尖拍手”这个动作,看起来好像没啥技术含量,其实对下肢静脉回流和上肢活动都有帮助,能快速带动全身血流循环,不用出门、不用换运动鞋,站在办公室角落就能做。
再说“靠墙站一站”,这听起来像是惩罚,其实特别适合那些颈椎不太好的上班族。站的时候把头、背、臀尽量贴紧墙面,让脊柱恢复到自然状态,这样能缓解肩颈肌肉紧张,也能改善通向大脑的血流。如果再加上深呼吸,效果更明显。

还有一个很多人忽视的小技巧,就是按摩头部的几个穴位,比如百会穴、风池穴和太阳穴。这些穴位其实就在头顶、后脑和太阳穴两侧,用指腹轻轻揉按,每次按5分钟,不仅能缓解头痛头晕,还能提升注意力和精神状态。
特别是风池穴,在中医里被认为是调节大脑功能的重要通道。研究表明,按压风池穴能有效降低因神经紧张引发的血压波动,促进脑部微循环。

如果每天能坚持做这三个动作,哪怕每次只做十几分钟,对改善脑部供血会有很大帮助。虽然它们看起来不起眼,但关键在于简单、方便、可持续,这才是真正能融入生活的健康方式。
尤其是办公室人群和中老年朋友,如果在早中晚各抽出几分钟活动一下,不仅整个人精神了,很多人反馈睡眠也改善了。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根据《中风预防中国指南(2021)》中提到,规律的低强度身体活动可以降低中风发生率约30%,并改善脑部供血情况。

虽然它强调的是整体运动,但这些小动作同样符合“激活循环系统”的原理。在部分社区老年人干预试验中,使用简单的体操和穴位按摩,参与者头晕和记忆力差的症状改善率达到了58.3%。
除了动作本身,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血液是流动的,只有身体动起来,它才不会堆积在某个地方。长时间坐着不动,大脑就像堵车一样,明明车就在那,但怎么也到不了目的地。所以再忙也不能忘了起来动一动,哪怕走个几步、按几下穴位,也比一动不动强太多。

至于饮食,有时候也别太纵容自己,油炸、甜食、动物脂肪,这些都是血管的大敌。血液一旦变粘稠,再好的动作也难以奏效。别总觉得年轻就没事,很多30多岁的人就因为血管问题引发脑供血不足,结果头晕、失眠、注意力涣散,整天像没睡醒一样。其实不是睡不够,是大脑饿了。
情绪也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焦虑、烦躁、长期熬夜、缺乏休息,不仅对神经系统是种折磨,也会影响心血管功能,导致血流速度下降。有时候不是大脑不行,是人太累了,大脑像台运转过度的机器,没时间维护自然会出毛病。

所以说,脑供血不足并不是遥远的健康问题,它就潜藏在每天的生活节奏里,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一个人的状态。头晕、记忆力差、精神差这些表面现象,其实背后可能是身体已经亮起了红灯。
动作虽然简单,但它们释放出的信号却是:别等到大病来临才后悔。提前注意,把血管照顾好,比什么都重要。
参考文献:
[1]王陇德.中国脑卒中防控现状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5):1839-1842.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防治中国指南(2021年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54(10):817-831.
[3]李瑞杰,张凌云.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22,31(5):861-863.
[4]赵明,杨晓宁.脑供血不足相关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4,50(3):176-180.
[5]刘畅.中老年人脑供血不足的自我调理方法[J].中国保健营养,2023,33(12):42-43.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