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三,美联储如市场所愿,宣布降息25个基点。这本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演出,因为在此之前的市场定价中,此次降息的概率已被视为100%。然而,当预期的靴子落地,真正的戏剧才拉开序幕——最大的悬念,并非已成过去的10月,而是即将到来的12月。
在此之前,利率期货市场显示,交易员们对美联储在12月再次降息的概率押注高达88%,这几乎又是一个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预期。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寥寥数语,瞬间为这场“确定性狂欢”泼下了一盆冷水。他明确表示,12月的降息“绝非板上钉钉”。
鲍威尔的犹豫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美联储内部日益公开化的巨大分歧。本次利率决议的点阵图及会议纪要显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委员们对于利率路径的看法远未统一。甚至在本周三的这次降息决策上,就有多名委员投下了反对票,他们认为在经济数据尚未明确指向衰退时,应保持耐心,暂停降息步伐,而且关税造成的通胀依然不明郎。从去年算起,美联储已经累计降息了150个基点了。
然而,市场的表现却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选择性失明。投资者们沉浸在“宽松周期已开启”的叙事中,贪婪地定价着未来连续降息的美好图景,却选择性忽略了美联储频频发出的警告信号。市场仿佛只听得见“降息”这个词,
历史从不重复细节,但总会押韵相似的韵脚。当前这种“市场极度乐观”与“央行谨慎犹豫”之间的张力,让人不禁回想起2007年的情景。当时,美国房地产市场已显疲态,次级抵押贷款的裂缝开始蔓延,但市场整体仍沉浸在流动性充裕的狂欢中。
当年9月,美联储开启了降息周期,市场预期这将拯救一切。然而,随后的政策步伐未能跟上市场恶化的速度与预期,当雷曼兄弟倒下的那一刻,预期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瞬间引爆了积累已久的所有风险,最终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在资产价格已极度泡沫化、市场情绪高度依赖宽松预期的环境下,任何一点不及预期的政策,都足以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前的美股,特别是部分科技巨头,其估值水平已然高企,其上涨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低利率环境的依赖。如果美联储在12月意外维持利率不变,其传递出的信号将极其强烈:央行的支持并非无限,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可能被市场夸大,或者说,央行更警惕的是过早放松可能引发的通胀复燃。
这会导致两大直接后果:第一,估值杀跌。无风险利率预期的抬升将直接打压成长股和高估值资产的现值,引发大规模的获利了结。第二,也是更危险的,是“预期信仰”的崩塌。一旦市场意识到美联储这个“看跌期权”的保护并非随时存在,风险重新定价的过程将是剧烈而痛苦的。从外汇市场到大宗商品,从美债到全球股市,无一能幸免于这场因预期校正而引发的风暴。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