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连抛3820亿美债,准备动真格,巴菲特清空中企股票,信号特殊

中国对美债连开四枪,这是中方要动真格了吗?巴菲特为什么要清仓中企股票?这对中企来说,可能会有什么影响?

中美金融界的两件大事

2025年,中美金融界发生了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

先说第一件事:从2025年初开始,中国就一直在减持美债,在短短4个月内,累计抛售了3820亿美债。

如今,我国的美债持仓规模直接跌到7307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看完中国,咱们再看看美国金融界的大事:

9月22日,据媒体报道,“股神”巴菲特,清仓了持有17年的比亚迪股票。

要知道,在2008年,巴菲特可是以8港元/股的价格,拿下的2.25亿股。

在此后的14年里,熬过了股价跌至9港元的低谷,也见证了飙升至237港元的高光时刻,最高时获利达38倍,累计套现约390亿港元。

如此高的股份和获利,巴菲特居然选择清仓,这让人们感到不解。

面对这一动作,比亚迪官方回应平淡,表示股票投资买卖是很正常的事,感谢过去17年的投资、帮助和陪伴。

虽然比亚迪也进行了积极回应,但对于中美金融上发生的这两件大事,懂行人都直呼不简单。

这两起看似独立的金融事件,根子都绕不开中美关税战的持续发酵......

巴菲特为何扔股票?

众所周知,以“股神”著称的巴菲特,并不是个傻子,他也懂商业运营、也要赚钱。

可2025年,他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第一季度就遭遇了明显的业绩滑坡,运营利润直接下滑14%。

更让人意外的是,保险业务作为公司的“压舱石”,承保利润更是暴跌50%,创下近五年同期最差表现。

要知道,保险业务长期为伯克希尔提供稳定现金流,如今利润腰斩,直接让公司整体财务压力陡增。

那么,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大原因在于美国的关税战。

为打赢关税战,美国对中国一再加税,可这种情况却极大地冲击了,巴菲特公司的实体业务板块。

以 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BNSF)铁路公司为例,受关税推高的原材料价格影响,铁路运输的单公里成本上升12%。

成本上升,可运输量却因贸易需求减少有所下降,这一增一减间让铁路业务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

与此同时,保险板块的理赔支出也了增加18%。

一方面是极端天气导致的财产险赔付增多,另一方面关税带来的供应链波动,也让企业财产险和货运险的理赔案件数量上升。

多重压力下,在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罕见地明确反对关税政策,甚至骂特朗普犯了"重大错误"。

除了公司利润下滑之外,巴菲特还注意到,如今,比亚迪要想进入美国市场,难度开始变得越来越大。

因为,美国针对中国制造业的301关税政策,一直压制着比亚迪的出口成本。

按政策,比亚迪若想将电动车销往美国,每辆车要额外缴纳高额关税。

这让其在与特斯拉、福特等本土车企的竞争中,价格优势几乎被完全抵消。

更棘手的是芯,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所需的车规级芯片,进一步收紧了出口限制。

这直接导致,比亚迪计划在美国投产的车型,多次因芯片短缺推迟上市时间。

所以,巴菲特在这个时间选择清仓,本质上是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做出的理性权衡,咱们也不能怪他。

巴菲特的事情搞懂了,那么,中国又为何连抛3820亿美债呢?这里面有什么隐情?

中国抛美债

中国选择大规模减持美债,最关键的一点是,美债的风险越来越大。

过去,大家买美债是看重它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可现在美国频繁把美债和地缘政治绑定,甚至用冻结他国美债资产的方式施压。

比如在台湾、南海这些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过去美国常试图用美债作为潜在的 “牵制手段”。

美国总暗示,如果在这些问题上有分歧,可能会影响美债持有国的资产安全。

所以中国的减持,不仅是保护自身资产安全,更是一种战略威慑,让美国在使用金融武器时,不得不考虑对美债市场本身的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美金融界两件大事的影响下,其带来的连锁反应也已经冒头。

连锁反应已经冒头

在巴菲特完成清仓的当天,比亚迪港股开盘就一路下跌,最终收跌6%,当天盘中最大跌幅甚至接近8%。

不少散户和中小投资者看到“股神”离场,也跟着恐慌抛售。

更值得注意的是,外资机构在当天的动作尤为果断,单日抛售比亚迪股票的金额超过 10 亿港元。

这一情况,直接让比亚迪港股的成交量创下近三个月的新高,短期市场情绪受到严重冲击。

另一边的美债市场也不好过,中国大规模减持直接推高了美债收益率——10 年期美债收益率在短短一周内跳升20个基点。

要知道,美债收益率和价格呈反向变动,收益率上升意味着美债价格下跌,投资者持有美债的资产价值缩水。

这一变动,还直接影响了美国财政部的偿债压力。

按10年期美债收益率跳升20基点计算,美国财政部每年,要多支付约 80 亿美元的利息成本,给本就高企的美国债务又添了一笔负担。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减持动作还引发了 “跟随效应”。

中东的主权基金和欧洲的养老金机构,在2025年一季度也纷纷加入减持美债的队伍,两者合计减持金额达到 1685 亿美元。

这些机构过去一直是美债市场的重要“买家”,他们的集体减持,进一步加剧了美债市场的抛售压力,也让市场对美债的信心出现动摇。

如今,随着市场冲击和信心变化,中美之间的博弈也可能沿着特定路径升级,美国可能已经开始酝酿“加息”和“金融制裁”。

不过,中国对此并不怕,因为我们也有足够的 “缓冲垫” 来应对风险。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仍保持在 3.1 万亿美元,这一规模在全球排名第一,足够应对短期资本流动波动和汇率稳定需求。

此外,在上半年,我国黄金储备新增 200 万盎司,增储速度远超其他国家。

作为 “硬通货”,黄金能在美元波动时为外汇储备提供稳定支撑,减少对美元资产的依赖。

而整个博弈过程中,有一个关键观察点值得关注:

巴菲特是否会继续清空中概股。

如果巴菲特在清仓比亚迪后,进一步减持阿里、京东等其他中概股。

那么,这很可能会引发跨国资本的 “恐慌性撤离”,导致中概股集体下跌,甚至影响中美资本市场的正常互动。

反之,若巴菲特选择观望,或仅维持现有持仓。

那么,市场情绪可能会逐渐稳定,中美资本层面的博弈也会相对缓和。所以,这一动作将成为判断后续趋势的重要信号。

信息来源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3379858.html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财经   动真格   中方   信号   股票   美国   中国   中美   关税   港元   收益率   美元   金融界   利润   资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