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引入中国前,老祖宗们一直靠“茱萸”提味?

一、唐代长安三大调味法宝

花椒当主角,茱萸来搭戏

假如穿越回盛唐长安的夜市,你会发现这里的“辣”跟现在完全不是一回事。那时候的长安人根本不知道辣椒是啥,他们的“重口味”全靠三样东西:蜀椒(花椒)、茱萸、生姜。

《齐民要术》里早有记载,关中厨子做菜就爱放花椒,炖肉要撒、做酱要拌,连蒸馒头都得抹点花椒面......

考古专家在西安何家村窖藏挖出过唐代的花椒罐,里面还剩半罐黑褐色的花椒粒,凑近闻居然还带着麻香——这可是一千多年前长安人吃“暖锅”的调料!

更绝的是茱萸!现在我们只知道用它来辟邪,它可是统治古代长安人餐桌的狠角色。

杜甫写诗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古人真是有意思,不光喝酒时要插茱萸,炖羊肉时也要扔一把,那股子冲鼻的辛辣味,据说能让羊肉飘香更远~

电视剧里我们总能看到“胡麻饼”的身影,这居然是锅盔的前身!表面撒一层花椒盐,一个平平无奇的饼瞬间就有滋有味;贵族吃的“浑羊殁忽”,就是把鹅塞进羊肚子里烤,羊肚子里呀,也塞满了花椒和茱萸;就连普通百姓喝的“浆水”(类似酸汤),还是得泡点生姜提辣。

那时候的长安人要是穿越到现在,估计会指着油泼辣子问:“这红不拉几的玩意儿,有花椒香吗?有茱萸辣吗?”

二、明清的辣味革命

辣椒闯关东中,花椒退二线

你猜,辣椒这外来户是怎么闯进西安的?这纯属意外!

01 明朝中后期

在明朝中后期,它从美洲漂洋过海到中国,先是在南方落了户,居然被当作观赏植物养在花盆里——谁能想到这好看的“小红花”居然味道也这么浓烈?

02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辣椒终于“闯关”进了陕西。但刚开始,西安人是拒绝的。《陕西通志》里写,康熙年间有外地商人在西安卖辣椒,本地人看这东西“红似玛瑙,辣如烈火”,愣是没人敢买,最后只能低价卖给盐贩当“调味赠品”。

03 清乾隆年间

反转出现在乾隆年间。关中地区冬天缺新鲜蔬菜,聪明的西安人发现这辣椒晒干了能存一整年,拌进咸菜里又辣又下饭,比花椒更能唤醒寡淡的冬日餐桌。那时候的《西安府志》里偷偷加了一句:“秦地寒冬,民多藏椒(辣椒)于瓮,佐面甚佳。”

三、消失的茱萸 —— 永远的味觉基因

虽然茱萸退出了厨房,但西安人对 “重口味” 的执念,一点没变!

以前长安人冬天囤茱萸干,现在西安人秋天晒秦椒面,把晒透的秦椒被石碾磨成粉,装在粗陶罐里,香气能传半条街。

你去看现在的西安餐桌,辣的花样比当年用茱萸是不是多了百倍!肉夹馍里那勺腊汁肉拌辣子,是醇厚的辣;油泼面泼辣子时“刺啦”一声,是热烈的辣;就连凉皮碗底沉着的辣子汁,都是清爽的辣。蒜香混着醋味,是不是比史料里“茱萸泡萝卜”的酸辣还多了层灵动!

古人“取茱萸实,曝干碾末,密封存之”的讲究,油泼辣子的辣椒面坚持石碾慢磨,磨出的粉粗细刚好,既能挂在面条上,又能融进凉皮汁里,也许正是传承了老祖宗“碾之欲细,存之欲密”的那份较真。

你看,辣味的载体从茱萸变成秦椒,重口味早就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之一。当年长安人啃着茱萸胡饼点头的满足,和现在西安人吸溜完油泼面抹嘴的痛快,根本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快来解锁你爱的辣味美食吧!

也许,这口辣味,早不是简单的调味,而是刻在味觉里的密码。即使传了千年,也依然炽热

秦食皇

立秦地 | 寻食脉 | 致皇心

铭根基 | 知来处 | 勇开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4

标签:美食   茱萸   老祖宗   中国   辣椒   花椒   西安   辣味   西安人   关中   泼辣   明朝   餐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