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份欧盟企业稀土申请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拿到批文,当德国大众、法国雷诺因为原料短缺不得不考虑减产时,中方稀土的分量才真正显现出来。
美方怂恿G7各国对中印加关税,9月16日,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却表态:向中国和印度征收高关税“有困难”。
中方为何此时踩下急刹车?日本又为何在关键时刻说"不"?
编辑:AJY
说起稀土,很多人觉得离自己很远。
其实不然,从你手里的智能手机到街上跑的电动汽车,从高楼大厦里的风力发电机到医院里的核磁共振设备,这些"工业维生素"无处不在。
更要命的是,全球稀土开采虽然分布在多个国家,但精炼加工环节95%都在中国。这就像做菜,原料你有我也有,但会做的师傅只有一个。
今年4月开始,中国商务部严格执行稀土出口管制。
所有对欧出口都要许可证,审批标准高得离谱。
涉及钐、镝、铽这些关键元素,还有各种磁铁产品,一个都不能少地要接受严格审查。
结果呢?欧洲企业申请了上百份许可证,好多都石沉大海,批准率连25%都不到。
这不是开玩笑的数字。
稀土短缺直接卡住了欧洲制造业的脖子,德国大众、法国雷诺这些汽车巨头的生产线都得减速。
风电项目延误,太阳能板生产受阻,连智能手机的生产都可能出现供应链断裂。
9月16日,中国欧盟商会公开承认,会员企业投诉越来越多,工厂面临停工风险。
商会主席彦辞直言不讳,尽管7月的中欧峰会上双方谈好了加快审批,但中方管控没有丝毫松动的迹象。
欧洲中小企业损失已经上亿欧元,这还只是个开始。
中方这回的反制来得又快又准。
外交部发言人9月15日明确表态:美方单边关税破坏世贸规则,中方会依法维护权益。
这话听起来客气,实际行动却毫不含糊,直接用稀土管制给欧盟上了一课。
本来稀土管制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履行国际义务,现在特朗普一闹腾,中方顺势加码,提醒那些想当美国马前卒的人掂量掂量后果。
特朗普这次的算盘打得很响。
9月上旬,美国财政部通过G7线上会议公开要求盟友对中国和印度征收50%到100%的关税。
理由冠冕堂皇:两国继续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这笔钱间接支持了俄乌冲突,所以要通过二级制裁来断俄罗斯的财路。
但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话暴露了真实意图:欧洲得先动,美国再跟进。
说白了,就是想让别人先冲锋,自己坐收渔利。
欧盟那边压力山大,内心其实是拒绝的。
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年贸易额高达8000多亿欧元。
德国汽车、法国高端制造、意大利奢侈品,这些欧洲的拳头产业都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一旦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引发中国强烈反制,欧洲企业将遭受重创,这是明摆着的事儿。
更麻烦的是,欧盟内部意见严重分歧。
德国、法国这些经济大国普遍对制裁中国持保留态度,担心能源稳定和出口市场受影响。
波兰等一些东欧国家相对激进,主张对俄更强硬,但这些国家在欧盟经济中的话语权有限。
匈牙利、斯洛伐克这些国家还靠俄油管道,成本一涨就扛不住,自然不愿意跟着美国瞎折腾。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本来计划9月18日推出第19轮对俄制裁。
听说特朗普的要求后,赶紧推迟了。
为什么?因为欧盟内部根本达不成一致,既怕丢了中国市场这块肥肉,又不敢在政治上完全忤逆美国老大哥。
中国市场对欧盟出口占比太高,贸然制裁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7月24日的中欧峰会上,冯德莱恩访华时双方还谈了稀土出口升级机制。
建立绿色通道,承诺加快审批,看起来一团和气。
但峰会刚过两个月,执行就卡壳了,供应短暂缓解后又紧了。
欧洲企业心里明白,中方在用稀土当杠杆,反制特朗普的遏华意图。
商会报告显示,中小企业最受伤,大厂还能囤货撑一阵,小厂直接面临停产风险。
就在欧盟纠结的时候,日本给出了明确答案。
9月16日,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在内阁会议后的记者会上,面对美国的二级制裁要求,只说了四个字:"有困难"。
别小看这四个字,在外交场合,这就是正面拒绝的委婉表达。
加藤胜信补充说,仅因进口俄油就对中国和印度加高关税,与日本在WTO框架下的承诺不符。
日本为什么敢这么硬气?
答案很简单:日本承受不起与中国对抗的代价。
日本对华贸易体量巨大,汽车电子产业离不开中国稀土和零部件,加税等于自找麻烦。
丰田、索尼这些巨头早就在游说政府,别卷入中美摩擦,理由很现实:钱要紧。
更关键的是,日本自己还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LNG。
2025年能源账本上这笔开销不小,贸然加税会反弹到自己头上,这账算得很清楚。
20多年来,日本企业多次因稀土供应波动面临成本飙升危机。
一旦与中国在贸易上发生严重冲突,中国对日本采取稀土反制措施,日本的汽车、电子、机械等支柱产业将遭受重创。
加藤胜信的表态不是第一次顶美国了。
4月份,特朗普想拉日本进针对中国的贸易集团,日本官员就私下推拒,说日中经济绑太紧。
7月,特朗普威胁对日韩加25%关税,日本首相石破茂也没让步,坚持不把安保和贸易挂钩。
这次用"有困难"四个字,接地气又委婉,但意思明确:日本不会为美国火中取栗。
日本经济复苏靠出口,对华投资占大头。
2025年上半年日中贸易额超3000亿美元,加税等于断臂求生,这笔账日本算得很清楚。
相比欧盟的纠结,日本选择明哲保身,避免当炮灰,这步棋下得聪明。
维护了WTO承诺,也避开了稀土反噬的风险,一举两得。
特朗普想用二级关税切断俄资金,但忽略了市场逻辑:印度买俄油是为了稳油价,中国是为了多元化供应,这都是正常的商业选择。
稀土危机不是头一回了,但这次不一样。
欧盟去年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目标到2030年降低对华依赖,发展本土开采和回收。
现实很骨感,中国控制了全球加工链,欧洲矿产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远水救不了近火。
6月份,半岛电视台报道,中国加强稀土控制扰乱全球制造业,汽车业首当其冲。
路透社7月18日爆料,中国悄然发布2025年稀土开采冶炼配额,没有公开,显示管控升级。
欧洲议会谴责无效,中方强调这是履行防扩散义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稀土供应紧张将拖累全球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影响不容小觑。
各国纷纷将稀土列入国家安全物资清单,供应链"武器化"趋势明显。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让G7裂痕显露。
英国、德国在会议上点头,但没承诺具体行动。
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盟友也在观望,因为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格局复杂。
美国内部也议论纷纷,贝森特喊话欧洲加大对俄作用,但自己没先动,G7分歧已现。
这场博弈的深层意义远超稀土本身。
它标志着基于实力均衡的多极化国际秩序正在形成,各国正在从"不平等依存"向"平等合作"转换。
旧的霸权协调模式失效了,强制统一让位于承认差异,合作基础从服从转向互利。
中国用稀土回应,精准打击欧盟痛点;日本借机划清界限,避免当炮灰;这都体现了各国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
长远看,全球供应链得重塑,欧盟加速本土矿产开发,日本推进多元化采购。
但短期内,欧洲企业日子难过,商会预计停工潮即将来临。
哈佛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约瑟夫·奈指出,稀土已成为"新石油",资源控制力正在重新定义国际关系。
未来5年内,稀土将与石油、粮食并列成为三大战略资源,这个趋势不可逆转。
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尊重各国主权选择权和发展权,而不是强制统一和等级服从。
这场稀土博弈,表面上是供应链重组,实质上是国际关系从"等级制"向"网络制"的转换。各国正在重新寻找平等合作的基础。
未来十年,类似的博弈还会在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更多领域上演。关键不在于谁控制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
面对这样的变局,你认为哪个国家的选择更明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