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每日幸运签#
近日,印度外长苏杰生在与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印度愿意将与德国的贸易额提升一倍。目前两国双边贸易额接近500亿欧元,双方都对实现这一目标充满信心。
这一表态发生在德国外长对印度进行为期两天访问的背景下。访问期间,两国外长举行了会谈,并与商界代表共同召开会议。苏杰生特别强调,印度将重点关注并解决德国公司在印度市场遇到的各种问题,坚持改善国内营商环境的理念。
印度之所以提出如此雄心勃勃的贸易目标,背后有着多重考量。从印度自身发展来看,其正努力成长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像 “印度制造” 等计划的推进,需要大量先进技术和资金,而德国作为欧洲工业强国,具备雄厚的技术力量与资金储备,能为印度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在汽车制造、机械工程等领域,德国的技术优势明显,若能加强合作,将助力印度相关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同时,美国高额关税给印度出口带来压力,印度急需拓展新的贸易市场与伙伴,欧盟市场潜力巨大,而德国在其中影响力不容小觑,提升与德贸易额可助力印度实现出口多元化。
有析认为,实现贸易额翻倍的目标虽然雄心勃勃,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印度需要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基础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美国众多企业纷纷选择撤离印度市场。福特汽车早在 1995 年就开始在印度经营,可在 2021 年因在印度市场累计亏损超 20 亿美元宣布退出。退出时,还因劳资纠纷,为每个印度员工多付出 62 个月工资,加上其他补偿金和遣散费,共计上亿美元。电商巨头亚马逊,被印度以 “隐瞒事实,没有进行公平、坦诚的披露” 为由处罚 20 亿卢比。沃尔玛则因涉嫌违反零售相关法律,拟被处罚 13.5 亿美元,最终于 2022 年退出印度市场。此外,像通用雪佛兰、哈雷戴维森等知名品牌,以及美国花旗银行等金融界大鳄,也纷纷选择撤离印度市场。
此外,2022 年 5 月 1 日,印度执法局指控小米向外国实体非法转移资金,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小米印度公司以专利授权费用名义,向包括高通和小米北京等三家实体公司支付款项,印度方面却认为这属于进口软件未交关税,是 “偷逃税” 行为,随即将约 48 亿元人民币资金冻结。
不仅如此,没收资金后,印度还对中国智能手机企业提出新要求,如更换首席执行官、运营官、技术官和财务官员为印籍人士,制造合同委托给印度公司等,意图将中资企业转变为印资企业,并借助中企提升印度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地位。
印度嘴上说着要解决德国企业的难题,可看看那些前车之鉴,这种承诺实在难以让人信服。小米九年深耕换来资金被冻结,福特、沃尔玛等美国企业折戟沉沙,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印度营商环境积弊的集中体现。
德国企业真要加大在印投入,恐怕很快就会发现,印度所谓的 “改善营商环境” 可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且不说政策朝令夕改的老问题会不会重演,单是复杂的税收体系、低效的行政审批,还有挥之不去的地方保护主义,就足以让德国企业头疼。之前大众、起亚遭遇的税务纠纷,浦项制铁因审批繁琐放弃百亿项目的例子,都在提醒着任何外来企业:印度市场的 “坑” 从来没有真正填上。
更关键的是,印度对不同国家企业的态度是否能一视同仁?对中资企业提出更换核心岗位为印籍人士的要求,对美国企业动辄开出巨额罚单,如今对德国企业的 “示好”,究竟是真心想合作,还是只是为了获取技术和资金的权宜之计?一旦德国企业在印度市场站稳脚跟、获得利润,谁能保证印度不会故技重施,用政策变动或税务调查等手段 “收割”?
说到底,贸易额翻倍需要的是稳定、透明、公平的营商环境作为支撑,而不是空泛的承诺。印度如果不能真正解决政策随意性、行政效率低下、保护主义盛行这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就算德国企业初期抱有期待,最终也可能步小米、福特的后尘。到那时,所谓的 “贸易额翻倍” 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印度想要借助德国实现产业升级的算盘,恐怕也很难打响。
印度看似充满潜力的市场背后,营商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对于有意向在印度投资的企业而言,在看到印度市场庞大潜力的同时,更要充分评估这些潜在风险,谨慎做出决策。毕竟,在印度投资,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困境,血本无归。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