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时节,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儿童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抵抗力较弱,易受外邪侵袭而感冒。从中医角度看,感冒与季节特点、儿童生理特性及日常养护密切相关。科学运用中医预防方法,有助于降低儿童秋冬感冒风险,保障其健康过冬。
中医称感冒为“伤风”,多由外感六淫之邪引起,秋冬以风、寒、燥邪为主。儿童肺脏娇嫩,“卫外”功能不固,气温骤降时易致外邪入侵,肺失宣降,引发感冒。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儿童脾常不足,若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油腻),易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调、气血不足,进而肺失濡养、卫气减弱,抵抗力下降。肾精未充亦影响防御能力。
此外,秋冬燥邪易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若儿童劳累过度、情志不畅,或处于通风差、空气污浊的环境,也会降低抵抗力,增加感冒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是滋养身体、增强抵抗力的基础。秋冬季节儿童饮食应注意以下要点。
多温少凉,养护脾胃
宜多食温性食物,如羊肉、鸡肉、牛肉、桂圆、红枣等,以温补脾胃,增强御寒能力。避免冰淇淋、冷饮、西瓜、螃蟹等生冷寒凉之品,以免损伤脾胃功能。
润肺防燥,缓解秋燥
气候干燥时可适当食用银耳、百合、雪梨、蜂蜜、莲藕等润肺生津的食材。例如,用银耳、百合、莲子熬粥,或蒸冰糖雪梨,均有助润肺止咳。
均衡营养,增强免疫
保证饮食多样,荤素搭配,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菠菜等,有助扶助正气。避免挑食偏食,确保营养全面。
起居调摄
保证充足睡眠
秋冬应顺应自然收藏规律,让孩子早睡晚起,确保充足睡眠。3~6岁儿童每日睡眠应不少于10小时,7~12岁不少于9小时,有助于肝血充盈,增强抵抗力。
注意合理保暖
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物,早晚外出时应护好头、颈、手等易受寒部位。避免过度保暖,判断标准以孩子后颈温热无汗为宜。
维持室内环境适宜
室内温度建议保持在18~22℃,湿度维持在50%~60%。空气干燥可使用加湿器,并注意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约30分钟,以保持空气清新。
中医外治
通过按摩以下穴位,能够增强体质。
推攒竹
定位: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自下而上直推,每次推300~500次。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醒神,有助于预防感冒。
推坎宫
定位:自眉头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方法:拇指指腹自眉头向眉梢分推,每次推300~500次。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对预防感冒有一定帮助。
揉太阳穴
定位: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揉,每次按揉100~200次。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可预防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
揉肺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每次按揉5~10分钟。
功效:补肺益气,止咳化痰,能增强肺功能,提高机体防御能力。
捏脊
定位:脊背部正中线,从尾骨端至大椎穴。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相对,自尾骨端沿脊柱向上捏提至大椎穴,每次捏3~5遍。
功效:调节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对预防感冒有良好效果。
情志调节
情志舒畅有助于增强抵抗力。中医有“怒伤肝”“思伤脾”之说,若孩子长期情绪不佳,易致肝气郁结、脾胃失调,从而更易感冒。因此,家长应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多通过陪伴、游戏、阅读等方式疏导情绪,保持其气机顺畅与脏腑调和。
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是增强儿童体质、畅通气血、提高抵抗力的有效方式。秋冬季节,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质,选择散步、慢跑、跳绳或太极拳等温和项目,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量。运动时间以每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并避开寒冷、大风或雾霾等恶劣天气,以防外邪侵袭。(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11月3日8版,作者:胡明芳 北京市丰台区中医医院)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