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美联储要变天?降息预期点燃全球股市,A股能跟涨多久?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要辞职?就这一句话,直接把华尔街炸成了跨年晚会现场。道指期货直线拉升,科技股ETF差点涨停,连A股港股都跟着抖了三抖。要知道,这哥们儿去年还被骂成“通胀纵火犯”,今年怎么突然成了“市场救世主”?难道美联储主席的辞职信,比印钞机还管用?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这传闻到底是真是假?如果鲍威尔真不干了,降息会不会提前?最关键的是,咱大A能不能借着这股风,从3000点泥潭里爬出来?

一、鲍威尔辞职?这瓜为啥能让华尔街集体高潮?

先给新来的朋友补个课:鲍威尔是啥人物?美联储主席,相当于全球央行的“话事人”,手里捏着美元印钞机的开关,一句话能让全球股市坐过山车。过去两年,这哥们儿干了件“得罪人”的事——疯狂加息。从0利率加到5.5%,堪称美联储百年最激进加息周期,直接把美股砸出个熊市,连硅谷银行都给干倒闭了。所以市场一提鲍威尔,那真是又恨又怕,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鹰王”,意思是这人跟老鹰似的,眼里只有“抗通胀”,根本不管股市死活。

结果今天突然传出消息:“鲍威尔考虑辞职”。你想想,这就好比班里最凶的班主任突然说“我不干了”,全班不得当场开派对?华尔街的反应比学生还激动:道指期货直线拉涨2%,纳斯达克100期货涨超3%,连比特币都跟着蹦跶了5%。科技股更是带头狂欢,英伟达、微软、苹果这些“加息受害户”,盘前涨幅一个比一个狠。为啥?因为市场默认:鲍威尔走了,“鹰派”就没戏了,新来的主席肯定得搞“鸽派”政策——说白了,就是降息。

但这里有个bug:这传闻靠谱吗?目前所有消息源都来自“匿名人士”,美联储没回应,白宫也装聋作哑。要知道,美国法律规定美联储主席任期4年,鲍威尔2022年才开始第二任期,现在辞职等于主动放弃权力,这事儿在美联储历史上都没几回。更关键的是,拜登政府最近刚表扬过鲍威尔“抗通胀有功”,这时候突然辞职,除非鲍威尔自己不想干了,或者背后有啥咱不知道的大瓜。

不过话说回来,华尔街炒股炒的就是预期。哪怕这传闻只有1%的可信度,只要能让市场联想到“降息”,资金就敢往里冲。毕竟过去两年被加息折腾怕了,现在哪怕是根“救命稻草”,也得先抓住再说。这就好比你蹲在厕所没纸了,突然听到隔壁说“我这有”,管他最后给不给,先激动一下再说。

二、如果鲍威尔真走了,降息会提前到什么时候?

假设这传闻是真的(虽然概率不大),新主席上台会立刻降息吗?这得先搞清楚:美联储现在的核心矛盾是啥?表面上是“抗通胀”和“保经济”的平衡,实际上是“鲍威尔的面子”和“市场的里子”的博弈。

鲍威尔去年为啥死咬着加息不放?因为2021年他喊了一整年“通胀是暂时的”,结果被现实狠狠打脸,通胀飙到9%,差点成了美联储历史上的“耻辱柱”。所以他后来才铁了心加息,哪怕把经济加崩了也要证明“我不是菜鸟”。现在通胀从9%降到3%,虽然还没到2%的目标,但已经算是“阶段性胜利”。这时候如果鲍威尔辞职,新主席上台,完全可以找个台阶下:“前任政策太激进,现在经济有风险,咱们得松松油门。”

那降息会提前到什么时候?市场已经开始赌了。根据CME FedWatch工具,现在押注12月降息的概率从10%飙升到30%,押注明年3月降息的概率直接干到了70%。要知道,一周前市场还觉得明年6月才有可能降息。这变脸速度,比翻书还快。

但这里有个坑:美国经济真的差到需要降息吗?最新数据显示,美国三季度GDP增速5.2%,失业率3.7%,消费数据还在创新高。这哪像是要衰退的样子?反而有点“过热”的苗头。如果这时候降息,万一通胀反弹,新主席岂不是刚上台就重蹈鲍威尔的覆辙?所以就算换了主席,大概率也是“先观察,再动手”,想让美联储立刻掉头降息,除非美国经济突然爆雷——比如非农就业数据暴跌,或者股市先跌个20%。

说白了,现在市场对降息的预期,就像饿了三天的人看到菜单,恨不得把明年的菜都点了。但美联储上菜的速度,从来都是“慢慢来,不着急”。

三、科技股为啥成最大赢家?A股能跟着沾光吗?

这次传闻最开心的是科技股,为啥?因为科技股是“加息敏感型体质”。科技公司尤其是初创企业,大多靠融资过日子,加息意味着借钱成本变高,利润被利息吃掉,股价自然跌。而降息呢?借钱成本低了,公司能融到更多钱搞研发、扩规模,利润预期一上来,股价就容易涨。更重要的是,科技股估值大多靠“未来现金流折现”,降息会让折现率变低,估值模型直接“爆表”。所以每次市场预期降息,科技股都是带头冲锋的。

你看美股这几天的走势:纳斯达克已经从10月低点涨了15%,英伟达从300多涨到450,微软市值又快摸到3万亿了。这背后除了AI炒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场在提前押注“加息周期结束”。现在鲍威尔辞职传闻一来,等于给这个预期加了“杠杆”,科技股不涨才怪。

那问题来了:A股能跟着沾光吗?今天上午A股确实高开了,创业板指一度涨超1%,科技股、新能源也跟着动了动。但好景不长,下午就开始跳水,最后沪指只涨了0.3%,创业板指还跌了0.2%。为啥?因为A股有自己的“苦衷”。

首先,咱跟美股不一样。美股涨是因为“预期降息”,但A股跌不是因为“加息”,而是因为“内需弱、信心差”。美联储就算降息,最多能让外资多买点A股,但解决不了老百姓不敢花钱、企业不敢投资的问题。这就好比你邻居家要发红包了,你虽然开心,但自己兜里没钱,还是买不起房买不起车。

其次,A股的科技股跟美股科技股也不是一回事。美股科技股是真有业绩,英伟达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涨了1268%,微软靠云服务和AI也在增长。而A股的科技股,除了少数龙头,大多还在“讲故事”阶段,业绩跟不上股价,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跌。所以美股科技股涨是“戴维斯双击”,A股科技股涨可能只是“情绪炒作”,来得快去得也快。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传闻八字还没一撇呢。万一明天鲍威尔出来说“我没说要辞职”,美股啪叽一下跌回去,A股不得跟着吃土?这种“听风就是雨”的行情,散户进去很容易当接盘侠。

四、散户现在该怎么办?别被“利好”冲昏了头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朋友问:那现在能加仓吗?我的建议是:先别急着往里冲,先搞清楚这波行情的本质——这是“传闻驱动”,不是“基本面驱动”。传闻这东西,就像夏天的雷阵雨,来得猛去得也快。当年特朗普当选总统,美股期货暴跌1000点,结果第二天开盘就涨回去了;英国脱欧公投,英镑暴跌10%,后来也慢慢涨回来了。历史一再证明,靠传闻炒股,十有八九要被割韭菜。

那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啥?我总结了三点:

第一,别赌传闻真假。就算你赌对了鲍威尔辞职,也未必能赌对新主席的政策;就算赌对了降息,也未必能赌对股市的反应。股市里最不缺的就是“黑天鹅”,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坑在哪里。

第二,关注“硬数据”。对A股来说,真正的利好不是美联储降息,而是国内的政策发力:比如房地产政策放松有没有效果?消费数据有没有回暖?企业盈利什么时候见底?这些才是决定股市长期走势的关键。与其盯着鲍威尔的辞职信,不如多看看11月的PMI数据、社融数据。

第三,控制仓位,别加杠杆。现在A股还在3000点晃悠,本身就处于低位,没必要因为一个传闻就满仓梭哈。更不能借钱炒股,万一传闻落空,股价跌回去,杠杆会让你亏得底裤都不剩。记住:股市里活下去最重要,机会有的是,别急于一时。

五、最后说句大实话: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其实今天这事儿,本质上反映了市场的“焦虑”——大家太渴望一个“救世主”了。美股跌了盼美联储降息,A股跌了盼国家队救市,好像只要有个人出来说句话,股市就能立马涨上天。但现实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救股市,包括美联储主席。

美股过去十年涨得好,不是因为美联储主席厉害,而是因为美国企业盈利能力强,科技领先全球。A股这些年涨不上去,也不是因为美联储加息,而是因为我们还在转型期,经济面临阵痛。靠传闻炒起来的行情,就像沙滩上盖房子,潮水一退就露馅了。

所以与其盯着鲍威尔辞不辞职,不如多想想自己的投资逻辑:你买的公司,到底值不值这个价?它的业绩增长能不能持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不管美联储加不加息,拿着就完事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算美联储降息,你也迟早要被套。

说到底,股市赚钱的本质,从来都是“买好公司,等时间兑现价值”,而不是“赌消息,赚快钱”。鲍威尔的辞职信或许能让股市嗨几天,但真正能让你财富增值的,永远是你自己的认知和耐心。

最后提醒一句:明天开盘,A股可能还会受美股情绪影响高开,但千万别追高。记住,别人贪婪的时候,咱得留个心眼。毕竟,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就算真掉了,也可能是铁做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财经   多久   全球股市   鲍威尔   科技股   通胀   主席   市场   华尔街   股市   数据   英伟   概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