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去年一千八买的鹅绒羽绒服送去干洗,店员顺口一句“今年好多人直接买军大衣”,我当场社死——合着我连干洗费都在交智商税?
商场转一圈就懂了。
三楼羽绒服柜台灯亮得跟手术室似的,导购比顾客多;二楼棉服区挤得手机信号都掉两格,几个大学生把军大衣甩得啪啪响,自拍杆差点戳我脸。
他们嘴里重复同一句话:不是羽绒服不暖,是花三百就能暖,干嘛花三千?

数据也替他们撑腰。
去年冬天羽绒服整体卖了659亿,听着吓人,可千元以上才涨30%,另一边军大衣和加厚棉服在淘宝京东直接翻倍,181%的增幅,老板笑得连缝纫机都踩冒烟。
原因特简单:鹅绒半年涨价20%,品牌顺势把标价抬到两三千;年轻人顺势把眼神挪走——你涨你的,我买我的,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冲锋衣更鸡贼。
三合一内胆一拆,能当风衣能当雨衣,地铁里十个人里四个穿它,logo还都不重样。
户外品牌做梦都笑醒:原来上班族才是最大驴友,通勤两万步也算户外运动。

说到底,大家只想花最少的钱,把冬天糊弄过去。
以前穿羽绒服是社交,现在穿军大衣是反抗:反抗溢价,反抗“不洗不行”的娇贵,反抗把保暖写成品牌散文诗。
花三百,踩雪不心疼,食堂溅油不尖叫,丢了都不带报警,这种安全感大鹅给不了。

所以别急着唱衰羽绒服,它还在增长,只是兵分两路:
一路继续冲高端,把面料吹成太空舱,收割愿意为“轻十克”付两千的真爱;
一路被平价棉服、军大衣、冲锋衣抄了老家,成为年轻人“可以买,但没必要”的选项。
市场没缩水,只是牌子与面子一起祛魅,大家终于把“暖”放在“logo”前面。
走出商场时我顺手买了件一百五的军绿色棉服,回家照镜子,像回到大学军训。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们不是在买衣服,是在给钱包留口气。
羽绒服再软,也软不过银行卡里剩下的三位数;军大衣再硬,硬得过零下十度的风,也硬得过消费主义的刀。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