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两岸,一边是省会济南的雄心,一边是齐河县的潜力。两座城市已经眉来眼去这么多年,如今是时候牵手一起走了。

济南的发展格局在2019年被重新定义:“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其中“北起”就是要在黄河北部建设全面起势,强力推动“携河北跨”。
济南的野心受到空间制约。作为省会城市,济南需要更多发展空间来承载国家战略——全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三大战略在济南交汇叠加。
数据显示,2024年济南GDP为13528亿元,而同期合肥已迫近至13508亿元,合肥经济增速明显高于济南的。“追兵”贴身紧追,济南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
答案就在黄河北岸。相邻的齐河县面积达1411平方公里,无疑是理想的发展空间。

齐河并非普通县城。它素有“黄河水乡,生态齐河”的美誉,更是德州市唯一沿黄县,黄河在齐河境内蜿蜒行进62.5公里。
齐河已经凭借自身实力崭露头角。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的前身是黄河北展区,如今的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已成为“绿城、水城”,森林覆盖率高达58.6%。这里的文旅产业发展令人瞩目: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欧乐堡梦幻世界等大型旅游项目相继落地,齐河博物馆群项目仅基建投资就达120亿元。
更令人惊讶的是,齐河已经具备了与济南融合的产业基础。数据显示,齐河70%以上的项目与省会产业配套,60%以上的游客来自济南。这种依赖关系使得两地融合已成大势所趋。

齐河早已主动向济南靠拢。2018年5月建成通车的齐河黄河大桥,是当时黄河上唯一一个由县级政府投资建设的黄河大桥。
这座大桥对济德两地七座以下客车实行免费通行。对于一个县级财政来说,这一决定显示了齐河融入济南的决心。
2021年11月,又一座黄河大桥——齐州黄河大桥设计招标进行公告。这座大桥北接齐河清河大道,南至济南槐荫区医学大道,项目资金为齐河县自筹。
一个县级政府敢于独立出资、自筹资金连续建设两座黄河大桥,可见其融入济南的决心之大。从地图上看,齐河距离济南市区比济南下辖的商河县还要近,这为两地融合提供了地缘优势。

2024年底,“起齐禹临”一体化发展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这一战略是《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明确的重要任务,旨在探索跨市域毗邻县市一体化发展路径。
起步区、齐河县、禹城市、临邑县产业互补性强、区位优势明显、合作基础深厚。四地将围绕全区域战略统筹、统一的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区域产业互助、协同创新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创新。
对于齐河来说,这是多重战略叠加的机遇。齐河正在争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示范”。

尽管融合大势明朗,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障碍。国道309问题就是典型例子——这条公路贯穿齐河生态城、高新区两个重要产业平台,特别是贯穿游客密集区和生态红线区。
大型过境车辆尤其是危化品车辆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与生态城的优良环境极不协调。虽然有人大代表建议改线外迁,但官方回复是“已无改线空间,不具备改线外迁条件”。
交通一体化也面临挑战。有建议呼吁推动建邦黄河大桥等济南境内跨黄河通道对济德两地牌照车辆免费通行。这类措施需要跨市域协调,实际操作难度不小。
不过,广佛同城化的经验值得借鉴。广佛两地先是取消收费站,打通公路连接障碍,然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最后实现轨道交通连接。济南和齐河也需要类似的循序渐进的一体化路径。


未来几年,我们将看到更多跨黄河通道的建设,更密集的人才流动,更高效的产业协作。齐河当地企业早已嗅到先机——齐河70%以上的项目已与济南产业配套,而济南高新下属公司也已与齐河城投联手竞得齐河10宗土地,建设济高康养文化基地。
放眼全国,区域一体化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表明,打破行政壁垒,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能够释放巨大经济活力。对济南和齐河而言,一体化不是谁“吞”掉谁,而是共同打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区域经济体。
黄河两岸,一场城市进化论正在上演。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