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的恒大帝国崩塌,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有人追债,有人维权,也有人在回忆他的黄金时代。但在这座曾经庞大到能左右一座城市楼市的帝国背后,有两个关键人物始终绕不开:一个是郑裕彤,一个是刘銮雄。
一个在恒大最困难的时候出手相助,赚得盆满钵满后抽身而退;另一个陪跑多年,最终深陷其中,损失惨重。风光时是贵人,落难时是镜子。从这两个“靠山”的不同结局,也能看出恒大模式的致命问题。

时间回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现金流吃紧的恒大集团也陷入生死时刻。那时的许家印急需一笔资金来撑过难关,而真正愿意在这个当口出手的,并不多。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认识了郑裕彤。

许家印之所以能拿到郑裕彤的5亿美元投资,靠的并不是一场路演或者一份财务报表。据当事人回忆,是在澳门的一桌麻将上,许家印陪打了几个通宵,才“打”出一份信任。
郑裕彤看中了许家印的进取劲,也看中了恒大尚未爆发的潜力,果断投下5亿美元。那笔钱几乎就是恒大的救命钱,不仅帮恒大顶住了债务压力,也为后续的上市铺平了道路。

2010年恒大在香港上市,郑裕彤通过旗下公司持有恒大股份,并在几年后陆续减持套现,最终全身而退。据公开资料估算,这笔投资让郑裕彤家族获利数倍,不仅收回本金,还轻松赚了几十亿港元。
2016年郑裕彤病逝时,恒大已是中国地产界的明星企业,而他的“战绩”也成为投资界的经典案例:低点下注,高点撤退,不贪不恋,进退有据。
郑裕彤的结局,不能说完全是运气。他下注的时机精准,撤退的动作果断,背后是一套成熟的投资逻辑。而这种逻辑,恰好是恒大后期最缺乏的。

相比郑裕彤“来得快、退得早”,刘銮雄与恒大的关系则深得多、也沉得重。从2012年开始,刘銮雄通过旗下公司不断增持恒大股份,曾一度是恒大的第二大股东。除了金钱上的投入,刘銮雄还在资源、人脉、业务拓展上给予许家印强力支持。

两人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坊间一直流传,许家印在香港的多个项目,包括恒大中心的收购、恒大健康的布局,背后都有刘銮雄的影子。恒大进军足球、进军新能源汽车,也都离不开刘銮雄牵线搭桥。在资本市场上,两人常常联手出击,互为盟友,彼此捧场。
但正因为“跟得太久”,刘銮雄的退出窗口早已错过。2021年恒大爆雷,债务危机全面爆发,股票暴跌,债券违约,投资者恐慌性出逃。
此时的刘銮雄已深度绑定恒大,所持股份价值大幅缩水。据公开数据显示,刘銮雄旗下公司在恒大暴雷后,账面损失超过百亿港元,且难以追回。

对刘銮雄来说,这是一场典型的“深套”。他不是没看到风险,而是不舍得放手。曾经的伙伴关系、长期的投入、庞大的持股比例,让他无法像郑裕彤那样“果断抽身”。
而这恰恰揭示了另一种风险:在过去那个靠人脉撬动资本的年代,感情容易掺进生意,而一旦情感绑架了理性,投资就变成了投机。

许家印的崛起路径,在很长时间里被视为“传奇模板”:草根逆袭、资本助推、高杠杆扩张、多元化布局。这套打法在中国房地产黄金时代确实奏效。但问题在于,它对“关系网络”的依赖过重,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可持续的风控机制。

郑裕彤和刘銮雄的出现,表面上是“贵人相助”,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信用背书”。许家印靠他们打开金融圈、资本圈的大门,获得银行授信、投资人追捧、媒体造势。但这种模式无法抵御系统性风险。一旦宏观环境变化,比如房地产调控、信贷收紧,“人脉经济”就变成了“纸片信任”。
更关键的是,恒大在渡过2008年危机之后,并没有转向稳健发展,而是选择更激进的扩张。拿地、造城、搞足球、建医院、投新能源,几乎每个风口都要插一脚。

这种“全能企业”的野心,本质上靠的是不断滚动的资金链。而资金链之所以能滚动,是因为外部资本愿意接力。而资本之所以愿意接力,是因为看到了“靠山”的影子。
当这个循环因2021年的危机被戳破,恒大的脆弱性就暴露无遗。许家印掉下神坛,恒大走入破产程序。贵人扶持带来的红利期结束后,留下的是庞大的债务窟窿和成千上万的购房者维权。

靠人脉起家不是罪,靠贵人翻身也不稀奇。但当企业的命运过度依赖于几个关键人物,而不是自身的产品、财务、治理和透明度时,它就已经埋下了雷。
恒大的问题,从来不只是资金断裂那么简单,它暴露的是一种难以持续的商业文化。靠山可以救一时,不能保一世,企业终究要靠自己的基本面站住脚。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