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首款 “神芯片”?28纳米硬吹高精尖,巨头笑:这也配叫突破?

近期,印度总理莫迪在印度2025年东北地区崛起投资者峰会上宣布,东北地区半导体工厂即将推出“首款印度制造芯片”,引发全球关注。

在印度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三、军事领域高调宣示成果的背景下,这一消息被赋予“科技突破”的象征意义。然而,细究之下,其技术水平与宣传声势间的差距,以及背后的产业困境,更值得深思。

首款印度制造芯片:技术水平与“高精尖”的距离

印度此次推出的芯片,采用28纳米工艺制程——这一技术在当前全球芯片产业中已属落后。相比之下,台积电、三星已量产3纳米先进制程,中国企业也在3纳米领域实现自研并应用

从时间线看,塔塔集团2024年8月斥资2700亿卢比建厂,不到一年便宣布产品下线,速度惊人却也暗藏隐忧。

28纳米芯片虽能用于汽车、家电等中低端领域,却无法满足智能手机、高端算力设备的需求。莫迪政府将其宣传为“高精尖突破”,更像是“孩子刚学会站,就宣称备战奥运”的夸张营销。

印度芯片产业的现实困境:技术瓶颈与企业挣扎

印度推动本土芯片制造的决心不可谓不大:中央政府承担50%投资,各邦再补贴20%-25%,吸引了塔塔、阿达尼、威普罗等本土大企业参与。但从实际进展看,技术短缺成为最大障碍

塔塔集团是目前唯一产出芯片的企业,但其28纳米制程依赖成熟技术,与“自主突破”相去甚远;

阿达尼集团与以色列Tower半导体的100亿美元合作项目因技术方不愿深度参与而停滞;

威普罗直接坦言“对技术没信心”,暂停7亿美元扩张计划,因找不到能提供制造工艺指导的合作伙伴。

商界早有预警:印度既无芯片制造历史,又缺专业设备和人才储备,“一步登天造芯片”实为异想天开。

人才短板:芯片设计与制造的天堑之别

外界常认为印度“不缺芯片人才”——每年大量电子工程师毕业,芯片设计领域确有优势。但芯片制造人才的匮乏,才是印度的致命短板。

芯片设计与制造虽仅两字之差,难度却天差地别。前者侧重逻辑架构,后者涉及精密制造、材料科学、设备运维等硬核技术,需要数十年经验积累

中国语境下的“芯片自研”,核心正是制造环节的突破,而这恰是印度的软肋

莫迪的“私心”:选址背后的政治考量

为快速建立“示范效应”的半导体产业园,莫迪的选择耐人寻味:在班加罗尔已形成半导体产业集群的前提下,他执意将新园区设在龙兴之地古吉拉特邦的多赫拉——一片荒无人烟、基建薄弱、配套空白的平原。

理由与产业逻辑无关:只因多赫拉是莫迪的“故土”,执政基础牢固,能彰显其“回馈父老”的姿态

至于专家是否愿赴荒郊、物流如何保障,均被抛诸脑后。这种将政治私心凌驾于产业规律之上的操作,进一步暴露了印度芯片计划的非专业性

客观而言,印度从“无本土芯片厂商”到“有一家本土厂商”,确是从零到一的突破。28纳米芯片虽不先进,却为其在中低端市场抢占份额提供了可能

但莫迪政府的宣传显然超越了现实:技术水平未达“高精尖”,本质是为提振印度制造的国际形象。

更深层的野心在于,借芯片产业向全球展示“替代中国供应链”的潜力。只是,在技术瓶颈、人才短缺、政治干扰的多重制约下,这一野心能否落地,仍是未知数

#热点##时事热点头条说##印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科技   高精尖   印度   纳米   巨头   芯片   三星   产业   技术   半导体   东北地区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