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一度确定不了落脚点,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定下决心

1935年9月,甘肃哈达铺镇外的空地上,一群衣衫打补丁、脸上带着疲惫的人扎了营。

这不是普通的队伍,是从江西出发走了快一年的中央红军。

本来出发时浩浩荡荡8万多人,走到这儿就剩不足一万,大家脚底板磨破了,肚子也常饿着,可最让人犯愁的不是这些下一步往哪走,没人能说准。

没方向的长征:从湘西到哈达铺,红军一路“找家”

其实红军不是没找过落脚点。

最早出发时,计划是去湘西跟红二、六军团会合,可蒋介石早摸清了路子,派了40万兵力堵在那儿,这路根本走不通。

后来又想着在川黔边、云贵边建根据地,本来觉得这些地方山多,敌人不好追,可去了才发现,要么群众基础薄,要么地形太复杂,粮食都找不到,根本没法扎根。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中央提了要北上建川陕甘根据地,可具体落在哪儿,还是没谱。

川北、甘南、陕南,每个方向都藏着未知的风险,加上当时张国焘闹分裂,中央只能带着红一、三军团单独走,“找家”的事儿更急了。

直到突破天险腊子口,到了哈达铺才算喘了口气。

这地方是商贸重镇,能买到粮食和布匹,战士们终于能吃顿饱饭、补补衣服。

当时大家心里都松了点劲,可一坐下来,“往哪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

毛主席站在土坯房门口,望着远处的黄土坡,眉头就没松开过再找不到地方,队伍真要被拖垮了。

本来想在哈达铺多休整几天,可方向没定,哪能安心?就在这时,毛主席想起了个事儿,叫来了侦察连连长梁兴初,让他带几个人去镇上找报纸,还特意说“这是精神食粮,比粮食还重要”。

梁兴初懂这话的意思,换了便衣就往镇上跑,在邮局用几块银元换了一摞旧报纸,其中就有天津的《大公报》和《西京日报》。

一张报纸加个“陕北通”,毛主席终于不犹豫了

当天晚上,毛主席在油灯下翻报纸,翻着翻着突然停住了。

《大公报》上写着“全陕北二十三县无一县不赤化,刘志丹的红军有五万之众”,另一张报纸也提了“陕北红军占了六座县城,建了苏维埃政权”。

看到这消息,换谁都得兴奋,毛主席当时就把周恩来、张闻天叫过来一起看。

可兴奋劲儿过了,毛主席又冷静下来。

阎锡山一向爱夸大红军的实力,这些报道真靠谱吗?陕北到底有没有能扎根的根据地?本来想再派侦察兵去探探情况,可当时时间不等人,队伍耗不起。

就在大家围着报纸讨论没结果的时候,叶剑英突然说了句:“主席,总政治部的贾拓夫是陕北人,他说不定知道情况。”

贾拓夫一被叫过来,就接过报纸仔细看。

看完后他很肯定地说:“主席,阎锡山的话是有点水分,但陕北确实有红军和根据地。

刘志丹、谢子长从1927年就开始在那儿闹革命,现在两块苏区连起来了,覆盖十几个县,老百姓都向着红军。”

他还特意分析,陕北虽然穷,但黄土高原沟壑多,适合打游击,而且靠近晋绥,方便搞抗日宣传,跟中央“北上抗日”的想法正好对上。

毛主席接着问敌人的情况,贾拓夫答得很清楚:“国民党驻军主要是地方保安团,装备差得很,战斗力不行,红军和老百姓处得像一家人,老百姓宁愿自己饿着,也会把粮食和窑洞让给红军。”

听到这儿,毛主席终于下了决心,说了句“别说五万,就算有一万,我们也有落脚的地方了”。

现在回头想,那几张报纸确实是“救命线索”,但光有线索还不够。

要是没有贾拓夫这个“陕北通”,没人验证消息真假,没人讲清陕北的实际情况,毛主席怕是还得犹豫。

毕竟决策关系着整个队伍的生死,不能光靠报纸上的几句话就定下来。

到陕北!从吴起镇会师到成革命圣地,这步走对了

9月22日,中央在哈达铺关帝庙开干部会,毛主席当着大家的面宣布:“我们要到陕北去,和刘志丹的红军会合,建立抗日根据地!”这话一出口,底下的战士们都激动了,终于有明确的方向了。

之后红军改编成陕甘支队,贾拓夫主动要求当先遣联络员,带着小分队先去跟陕北红军对接。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了陕北吴起镇。

战士们一眼就看见镇口挂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牌子,好多人当场就红了眼,嘴里念叨着“到家了”。

没多久,中央红军就和红十五军团会师,紧接着打了直罗镇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一个师又一个团,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

毛主席后来都说,这仗是“奠基西北的礼”。

谁也没想到陕北这个原本偏远的地方,后来会变成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

在这里,党中央领导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毛泽东思想也慢慢成熟起来,红军还发展成了八路军、新四军。

要是当时没选陕北,中国革命的路子怕是要难走很多。

现在再看这段历史,红军选陕北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偶然的是,正好在哈达铺找到那些报纸,正好有贾拓夫这样懂陕北的人;必然的是,陕北有好的群众基础、适合的地形,还符合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

这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是各种有利条件凑到了一起,再加上毛主席的果断决策,才走出了这关键一步。

说到底,哈达铺的这段经历,不光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更是中国革命从被动转向主动的关键。

一张报纸、一位“陕北通”、一次果断的决策,救了红军,也为后来的胜利铺了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历史   落脚点   高人   犹豫   决心   陕北   红军   哈达   报纸   中央   根据地   苏维埃   地方   湘西   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