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石刻争议背后:是秦代遗迹,还是现代伪作?真相仍待揭晓

近日,位于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的一块神秘石刻——被称为“昆仑石刻”,引发广泛关注。原因在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员仝涛在6月初发表文章,认为该石刻极可能是秦始皇派人“采药昆仑”的历史实物证据。这一判断一经公开,迅速点燃考古界、历史界、地质界乃至普通公众的讨论热情。

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这块石刻是真实存在的秦代遗物,还是今人所刻的伪作?其记载的“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是否属实?其年代、材质是否能经得起科学检验?

牧民口述为“真迹”提供新线索

在这一争议中,当地一位牧民的讲述成为关键证据之一。58岁的牧民多杰南杰称,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在自家草场上见过这块刻字的石头。由于当时年纪尚小,不识汉字,未曾深究。而多年后,当“昆仑石刻”照片在网络热传时,他一眼认出这正是多年前自己常见的一块石头。

华旦(左)多杰南杰(右)

据他回忆,这块刻石位于他们一家所承包的草场上,靠近扎陵湖,属于草质最肥沃的区域。在后来的多年放牧过程中,他多次路过这块石头,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说法若属实,无疑对“石刻是今人伪造”的猜测构成挑战。

石刻内容直指秦始皇“采药昆仑”传说

石刻上的文字仅有37字,大意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命五大夫翳等人前往昆仑山采药,他们在当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扎陵湖附近,随后再行百余里。

这块石刻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轰动,除了内容涉及秦始皇与昆仑山神话的交汇,还因为它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关于“昆仑”地理位置最为明确的一次实物指认。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一纪年是否合理?历史学家指出,《史记》并未明确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有派方士入昆仑之举,反而是在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派徐福等人求仙。所以,“二十六年”的说法与历史记载有矛盾。

也有学者据字形分析,认为刻文中的“廿六”其实是“卅七”的误读,若如此,则历史逻辑成立,质疑也有所缓解。


风化程度与材质成争议焦点

部分专家认为,海拔4300米的高寒地区气候恶劣,如此清晰的刻痕并不符合自然风化规律。一些质疑者甚至认为该刻痕可能是近代工具,如电钻所为。

不过支持者则表示,刻石材质如为玄武岩,确实具备强耐风化性。再加上海拔高、降雨少、植被稀少,导致腐蚀速度缓慢。因此,字迹保存清晰亦非绝无可能。

复旦大学刘钊教授更指出,刻文中“昆陯”二字的写法与出土的里耶秦简一致,若是伪作,则造假者具备极高的古文字功底,这在常理上并不容易实现。

目前已纳入国家文物调查范围

据报道,该石刻已被纳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部门已将其设为保护区域,进行全天候看护。同时,相关材料也已提交至国家层级,等待进一步认定。

官方态度审慎明确:尚未认定其历史年代,需要更深入的地质、考古、文字学等多学科联合考察。

民间热议反映考古“破圈”趋势

“昆仑石刻”的出圈,不仅是因其神秘传说和历史大人物的加持,更折射出公众对中华文明溯源的强烈兴趣。以往只在专业圈内流转的学术议题,如今也成为全民讨论的话题。

“昆仑”这个自古以来被神化、诗化的名称,在这场讨论中被重新赋予地理与现实的维度。这不仅可能改变我们对古代交通路线、方士活动、秦汉地理认知的理解,也可能为现代中国文旅开发、文化自信建设提供契机。

一块石头掀起千层浪

一块刻有37字的石头,正在唤起人们对历史真相的好奇,也挑战着专家的专业判断力。从牧民的记忆到专家的争论,从文物保护到学术破圈,这场“昆仑石刻”之争,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我们期待国家权威部门通过科学手段给出更权威的答案,而无论真相如何,它都将成为中华文明探索旅途上一个意义深远的注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2

标签:历史   伪作   秦代   石刻   遗迹   真相   牧民   昆仑山   石头   方士   刻痕   文物   材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