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时间:
2025-9-18 15:30-16:30
直播嘉宾:
麻绎文 国泰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
摘 要
美联储降息如期落地,全球权益市场中成长赛道或将持续受益。在此背景下,20cm标的科创人工智能ETF国泰(认购代码:589113,交易代码:589110)正在发行。该ETF跟踪科创AI指数,覆盖从上游算力基础、中游技术支撑到下游应用场景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纳入标的既包含算力相关龙头,也涵盖应用端优质企业,能有效分散单一赛道风险,且指数涨跌幅限制为20%,标的以中盘股为主,相比大盘指数具备更强的涨跌弹性。
人工智能板块的核心驱动逻辑在于“芯片+应用”双引擎。芯片端,国产算力领域市场空间广阔,渗透率正逐步提升,且政策端利好不断,相关国产芯片企业估值处于合理区间,业绩兑现的确定性较强;应用端,AI需求正从前期的训练侧逐步转向推理侧,大模型技术持续迭代,下游应用场景的用户规模与商业价值不断提升,同时人形机器人、AI终端设备等新场景也在快速发展,进一步拉动算力需求。
从中长期来看,人工智能是当前成长赛道中持续性较强的方向,叠加保险、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以及“十五五”规划可能带来的对新质生产力、国产替代领域的政策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的长期发展动力充足。科创人工智能ETF国泰(认购代码:589113,交易代码:589110)重磅发行中,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多多关注。
正 文
麻绎文:各位投资者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当前人工智能板块的基本情况,以及我们正在首发的科创人工智能ETF国泰(认购代码:589113)。
美联储降息落地,成长赛道或将受益
近期我们看到市场处在震荡波动的阶段,但人工智能板块相比于整个市场的表现相对会更强势一些。A股近期行业板块的表现相对来说比较分化。一些偏大金融的板块近期还是有持续的调整压力,但一些科技成长类,尤其是人工智能相关的赛道,比如说半导体芯片、通信设备等一些细分方向还是有不错的表现。
近期市场也有不少消息层面、宏观层面的催化。首先我们来复盘一下近期市场的表现以及催化性事件,上证综指最近在3800到3900点之间出现了持续的震荡行情,指数在3900点的位置确实还是有一定的抛压,整个指数层面的波动也在加大。短期来看,我们觉得当前市场处在前期盈利资金有兑现需求的阶段。因为我们看到8月份整个市场呈现出加速上涨的状态,现阶段我们觉得确实也是来到了有资金兑现需求的位置。
但同时宏观流动性层面有一定的利好,比如说9月份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也是如期降息了25BP。当然25BP也是完全符合了此前市场的预期,所以短期我们看到大类资产的走势也是呈现出买预期、卖现实的状态。在降息落地之后,大家发现权益资产和黄金的走势有一定冲高回落的状态。
当然,我觉得对于美联储议息会议来讲,最重要的还是点阵图以及鲍威尔新闻发布会里面对未来的一些指引。首先从点阵图来看,美联储内部对于未来降息节奏的观点还是有比较大的分歧。虽然从中位数来看,今年还会有两次左右的降息,明年和后年可能还会有一次降息,但是如果我们从点阵图来看,点阵图的分化程度还是比较明显,美联储内部的分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另外在议息会议之后的新闻发布会里面,鲍威尔也提到本次议息会议中降息50BP并不在讨论的范围里面,同时对未来的降息路径还是没有比较明确的指引。
对于未来宏观流动性做展望的话,我们觉得未来美联储大概率还会有降息,但节奏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年内目前市场预期可能还会有一到两次的降息。再之后的2026年和2027年整体降息的节奏包括幅度我们觉得看得还不是特别清楚,但是大的方向我们觉得还是会往流动性宽松的环境去走。
同时我们觉得美联储开启降息之后,全球的流动性环境相对也会更偏宽松。接下来大家可能会更加关注国内的货币政策在内的稳增长政策会不会进一步出台,我们觉得也可以去持续关注一下。当然随着美联储降息,我们觉得对于全球的权益资产而言,偏成长的赛道相对可能会更加受益于流动性的宽松。
科创人工智能ETF国泰投资价值解读
我们今天也来介绍一下科创人工智能ETF国泰(认购代码:589113,交易代码589110)的情况。它的认购代码是589113,目前重磅发行中;上市之后的交易代码是589110。当前我们觉得人工智能板块是这轮市场行情里面持续性最强的偏成长的赛道。尤其是人工智能产业趋势不仅仅是北美算力的资本开支呈现出高景气的状态,今年以来包括国内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下游推理端需求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增长。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整个科创人工智能ETF国泰(认购代码:589113)的投资机会。首先从指数来讲,科创人工智能ETF国泰跟踪的是科创AI指数(950180),指数的选样方案相对来说也比较清晰,就是从科创板里面选取了人工智能相关业务的企业,包括上游的人工智能基础资源,比如专用计算芯片、高性能计算机等设备;中游的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厂商,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等;下游的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医疗以及智能穿戴等方向。并且选择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相对来说比较高的30只股票构成指数的成分股。同时指数也是通过季度级别的调整来定期更新它的成分股。
指数的前十大成份股基本上也是大家比较耳熟能详,或者日常关注度比较高的上游算力以及下游应用等细分方向的标的。同时它的行业分布也是有比较鲜明的科创板的特点。整个科创AI指数有差不多51%的权重在半导体,也有15%的软件开发和14%的IT服务,所以在应用层面来讲,它的软件占比相对来说也比较高。这样它就能够起到分散配置的作用,相比于纯粹的半导体芯片类ETF来讲,它能够去分散配置一些软件标的。
此外,从市值分布的特点上讲,指数成分主要聚焦在中盘股,200亿到600亿市值的成份股有13只,在总计30只的成份股里占比相对来说会更高一些。所以它的涨跌弹性相比于一些偏大盘的指数会更强一些。
前十大持仓个股
数据来源:wind,中证指数公司官网(截至9月15日)风险提示:权重和行业分布等可能随市场变化
从Wind概念权重的分布上来讲,指数里面GPU的占比差不多是22%,AI应用占比是39%,同时还有27%的智能体。我们还能看到它申万行业持仓的分布,从指数的层面来讲绝大部分还是聚焦在硬件层面,软件开发以及IT服务这些偏软件层面的标的也能够占到接近30%的权重,这是它行业分布的一些特点。
Wind概念权重分布
申万行业持仓分布
数据来源:wind,中证指数公司官网,图中wind概念权重为指数权重与wind相关概念重合的个股权重之和(截至9月15日)风险提示:权重和行业分布等可能随市场变化
从业绩复盘来看,我们觉得人工智能板块的行情是从2023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轮大模型领域的技术突破带来的。当然在2023-2024年人工智能板块也受到了一些市场的宏观环境,包括大盘下跌压力的影响,在2023-2024年科创AI指数的表现呈现出下跌的走势。但是我们看到在2024年9月24日的上涨之后,科创AI作为相对偏向于国产算力的标的,在今年上半年特别是DeepSeek-R1发布之后,科创AI指数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超额收益。
数据来源:wind,中证指数公司官网(截至8月29日)风险提示:指数过去不代表未来
在二季度之后,我们看到随着海外关税的落地,以及英伟达链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出货催化之后,二季度之后AI层面主要还是海外算力产业链表现相对会更强势一些,光模块、服务器以及光纤等标的在二三季度的表现相对会更加突出一些。
9月份之后,一方面随着国产的半导体芯片产业链取得技术突破层面的进展,另一方面在近期中美谈判的阶段,国产半导体包括算力层面也是频频出现政策层面和产业趋势层面的利好,所以近期科创AI指数的股价也是出现了比较大幅的上行。
这是整体历史行情的复盘,整体我们能够看到科创AI指数作为20%涨跌幅限制的指数,它的涨跌弹性相对也会更强一些。
“芯片+应用”双引擎,拥抱人工智能广阔前景
从行情基础逻辑的角度上讲,在2023年的整个AI行情里面,国内的AI标的或者说科创AI指数主要还是去映射北美的AI产业链。但是2025年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随着上半年DeepSeek-R1的发布,以及8月份以来国产半导体设备的突破,以及海外的关税谈判阶段中,国内相应推出来的对应海外芯片限制的举措出台之后,国产的AI产业链更多会反映国内产业趋势的变化,所以近期科创AI的涨跌弹性相比海外的算力产业链会更明显一些。
另外,我们看指数的细分行业占比也能够发现,它其实是半导体芯片加上应用两重驱动,所以它在AI产业趋势层面布局相对来说会更加全面一些。
首先从上游算力来看,算力领域过去几年还是呈现出英伟达一家独大的状态。但是往后看,我们觉得国内的芯片设计环节也会受益于国内的市场增长以及国产渗透率的提升。
另外,从下游应用层面上来讲,过去一段时间海外的云厂商和国内的互联网厂商的资本开支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增长,包括它们的云业务收入也提供了相对来说比较可观的增量。所以这里面反映的是从下游应用层面上来讲,过去一段时间推理端的需求也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增长。
所以我们觉得当前如果去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链的话,通过芯片+应用的双重布局,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整个人工智能产业链后续的投资机会。短期上游芯片层面的涨幅相对来说是比较巨大的,短期确实会有一些震荡或者横盘调整的可能性。但是相应来讲,在软件层面或者说应用层面,前期相对来说还是会偏滞涨一些。但是从一些应用层面的月活数量,包括国内的算力需求,tokens的数量来看,过去一段时间的增长相对来说也是比较明显的。所以后续我们觉得应用层面也会有所改善,有一些补涨的机会。
(1)芯片引擎:国产算力市场规模增长显著,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从人工智能大的产业趋势来看,我们觉得首先还是要重点去关注北美的产业趋势变化。今年看到英伟达的新一代Blackwell的芯片,包括它的机柜已经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放量状态。今年二季度开始, GB200已经出现了大规模出货;在今年下半年,我们可能会看到GB300的陆续组装以及出货。所以英伟达的芯片迭代也呈现出周期缩短、不断加速的状态。
当然对国内来讲非常重要的就是,一方面从模型层面上来讲,国内的DeepSeek-R1,包括像字节豆包等大模型从技术实力或者从表现上来讲也在不断追赶海外的头部大模型,另一方面国产的GPU市场还是有比较巨大的投资机会。
有一些国产的算力产业链标的,前几年还处在业绩亏损的状态,但是在今年市值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增长,或者说股价涨幅会比它短期的业绩释放更早。所以大家就会有很多疑问,是不是这里面会存在一些涨幅过高或者说估值过高的问题。但从产业趋势层面上来讲,包括我们去看市场空间层面来讲,我们觉得国产算力或者说国产GPU层面还是有比较巨大的投资机会的。
首先我们看到,今年在英伟达二季度的财报说明会里,黄仁勋最新的表述也提到,整个国内能够提供的算力芯片市场就能够达到500亿美金的体量,并且未来每年还会有差不多30%的年均复合增速。算力芯片市场折算下来差不多就是3000多亿人民币到4000亿人民币的体量,这个体量我觉得相对还是比较庞大的,并且未来每年还能够会有30%的增速。
但是在今年我们看到,一方面是由于海外的制裁,另一方面国内也在积极推进算力芯片,包括GPU,包括国产的ASIC渗透率提升等等。所以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市场会保持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增速,同时渗透率也会有比较明显的提升。这点我们觉得相比上一轮新能源的行情会更有优势,如果我们看2019年到2021年新能源车的行情,就会发现它本质还是渗透率提升的逻辑,因为国内每年汽车销量的大盘增长并不明显,所以新能源车行情的主要驱动因素就是从2019年5%左右的新能源车新车渗透率逐步提升到了40%。
对于这轮AI行情来讲,它背后的驱动因素就是国产算力芯片的渗透率在快速提升。像今年可能是20%到30%左右的渗透率,而到明后年我们会逐步看到提升到50%以上,并且这个渗透率提升的速度会比我们预期的更快。这两天我们看到国产算力层面也有新的催化,比如说新闻联播里面也看到了国产算力的一些新消息,包括国产算力芯片和英伟达芯片性能的一些对比。除此之外我们看到从外媒的一些消息来看,国内的一些半导体设备可能也会有新的进展,并且国内也是会逐步限制对于英伟达芯片的采购。这块我们觉得会给国产的算力芯片留下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
对应到今年的话,整个算力芯片的市场就像我们刚刚提到的是3000多亿人民币到4000亿人民币的体量,未来的话每年还会有30%的增长,同时还有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所以在这样庞大的市场里面,以4000亿人民币的市场计算,如果说能够拿到10%左右的市场份额,对应的就是可能400亿人民币的营收。而进一步对应到30%到40%的净利率水平来讲,一些头部企业就能够去实现100多亿人民币到200亿人民币的净利润,所以我们觉得需求端的问题并不是特别大。
另外大家可能会担心供给端的问题。从供给端来讲,我们看到过去几年国内的先进制程也是在不断扩产能的状态,未来下半年以及到2026年,我们觉得产能都会不断有新的进展。对国产的GPU芯片来讲,我们觉得产能这一块不会构成特别大的问题。
需求层面我们还会关注互联网大厂的资本开支情况。因为近期市场也有很多消息层面的催化,包括一些互联网大厂会对国产的算力芯片下单等等。从资本开支的角度,今年字节的资本开支可能会达到1800到2000亿人民币左右的水准,购买GPU的体量就能够达到900亿人民币的水平。再考虑其他的互联网大厂,包括像一些运营商等等,从互联网大厂的采购资本开支来讲,我们觉得今年国内算力芯片维度3000多亿人民币到4000亿人民币的市场体量确实也是能够得到印证的。
未来几年的话,我们觉得不管是看互联网大厂,包括像阿里、字节等等它们的一些预期,还是说看国内的一些计算中心的基建,都会比较明显的产生算力需求端的增长。所以我们觉得国内的算力市场本身也是在一个快速增长的状态。
从市场行情的角度看,因为这轮行情还是比较明显偏成长的行情,在流动性宽松叠加经济温和复苏的状态下,成长风格相对来说还是会更占优。在各个成长赛道里面,我们觉得人工智能,尤其是国产算力产业链这个赛道相比于其他赛道会有以下优势,更能够去不断的兑现业绩,同时增速相对来说也比较可观,并且具备渗透率提升逻辑。我们在明年可能会看到国产算力产业链的业绩包括订单可能会有更加明显的释放,这也是过去一段时间到科创AI或者说国产算力产业链股价大幅上涨的底层逻辑。
所以它的股价上涨我们觉得更多还是来自于业绩层面的一些兑现,包括头部的一些算力公司如果说我们去看明年的估值可能差不多也就是在30倍左右的水平,整体我们觉得相对来说还是偏合理的状态,也没有到一个比较明显高估的水平,估值的透支程度我们觉得并没有特别明显,只不过短期股价上涨确实相对来说比较突出。这背后也是我们刚刚提到的国产算力市场快速增长,以及国产算力渗透率提升的逻辑带来的业绩层面催化。
(2)应用引擎:推理端多赛道发展迅速,全球AI长坡厚雪
从应用层面上来讲,未来应用端也会受益于大模型层面的不断进化。今年DeepSeek-R1突破之后,国内的大模型厂商自己的一些大模型都在不断迭代。包括前段时间我们看到,在AI的层面美团近期也发布了Longcat大模型的最新版本,近期也发布了自己的agent。
所以之前大家会诟病整个港股科技指数变成了外卖指数,但如果我们具体地去看港股科技的一些公司在AI层面的迭代和投入,其实也能看到不断有新的进展。所以这块我们能够看到国内的产业趋势也是在不断推进,特别是对于算力的需求来说,它的确定性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强的。尤其是叠加政策的强力支持,国产算力的渗透率会不断提升。
同时我们看到这些大模型不断升级迭代之后,像应用层面我们去看一些应用软件,它的月活数量在过去一段时间也相对来说有比较明显的增长。所以我们觉得下游的应用随着大模型能力的提升,未来它的商业模式也会更加清晰,变现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从应用层面来讲,除了我们刚刚提到的应用软件,指数里面还包括像人形机器人、智能家居、AI手机终端的端侧SoC等标的,这块我们觉得都会看到一些新的进展。比如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层面,刚刚我们提到它目前还是处在相对比较早期的阶段。近期的催化海外特斯拉链可能会有一些生产的动作,接下来特斯拉也会明确Optimus V3版本的具体设计方案,也会给出更加明确的量产指引,以及给国内厂商下订单。所以人形机器人这块的话,我们觉得在明年也会进入到量产逐步推进的状态。
从终端的AI眼镜、AI手机来看,我们能够看到9月份本身也是消费电子的旺季。不管是国内厂商还是国外厂商,都在陆续发布自己的手机、AI眼镜等新品。短期从产业链景气度来看,尤其是存储这一侧已经在9月份或者说三季度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涨价行情,背后也反映了消费电子旺季囤货或者说出货量预期上修的效应,对应到终端的一些端侧SoC标的也会相应地有一定的受益。未来手机终端的AI渗透率我们觉得也会不断地提升,并且也会推出更多的AI功能,使得算力的需求相应增长。
所以总体上来讲,我们觉得未来AI层面也在逐步从训练侧往推理侧去发展,推理侧的需求可能会更多地主导未来AI算力的需求。
关注科创人工智能ETF国泰布局机会
总体上讲,我们觉得当前还是处在AI的大时代里面,不能够忽视AI产业链的布局机会。总体上讲,科创AI就是一个相对偏国产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标的,相对来说会更加聚焦国内的一些AI算力、AI应用层面的标的,也会受益于全球特别是国内运营商、国内互联网厂商资本开支提升,以及未来国产算力渗透率提升的逻辑。
科创人工智能ETF国泰(认购代码:589113,交易代码589110)目前重磅发行中,希望感兴趣的投资者能够去多多关注。
在这轮成长的大行情里面,我们觉得AI可能是持续性相对来说最强的赛道。同时我们觉得虽然短期市场有一些震荡波动,但底层流动性宽松的逻辑并没有改变。包括我们今年会看到更多的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催化,像对于保险来讲每年有30%的新增保费要投入到A股市场;同时对于公募基金也是提出了持有的流通市值每年新增10%以上的要求。
所以未来我们对于A股的中长期发展也是持续看好。包括基本面维度,我们觉得未来会看到进一步的稳增长措施类催化,还有“十五五”规划的一些具体政策出台,这里面我们觉得像新质生产力或者说国产替代的一些赛道也会是“十五五”规划里面非常重要的细分方向。所以我们觉得科创人工智能ETF国泰这个品种相对来说也会受益于政策层面的一些利好。
我们对于整个产品的中长期看法,整体觉得还是会有比较显著的投资机会。当然短期来讲的话,我们觉得确实在科创板整体短期涨幅相对来说比较明显的情况下,短期可能会有一些震荡,后续的话可能也会提供一些逢低分批建仓的机会,所以总体上讲,我们觉得当前阶段还是可以去重点关注科创人工智能ETF国泰。
风险提示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联接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保证。
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