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韩系存储巨头掀起“减产涨价”风暴,已经席卷中国市场并引发连锁雪崩。
他们优先将芯片供给美国,趁机给中国客户涨价,国内手机厂商已经迎来库存告急的时刻。

而国产存储芯片等了近十年,防的就是这一天。
不知道大家伙儿有没有感觉,2025年下半年我们买各大手机厂商新发售的手机,在产品定价上,普遍出现了涨幅?
一个很重要关键的原因,就是手机等消费终端电子行业,已经出现了“供需失衡”的局面,进而进一步导致价格失控。

11月14日,国内媒体曝韩企三星、SK海力士以及美企美光,这些头部垄断存储厂商商量着一起减产,减产份额主要集中在NAND闪存和DRAM内存上。
这个DRAM内存通俗讲,就是手机(如12g+256g)的运行内存12g。
而NAND闪存,相当于手机256g的存储空间。
同时国内主要的手机厂商,能用的存储芯片库存大多都不够两个月,特别是DRAM内存,有的甚至不足一个月。
出现这样紧急的库存现状,其实并非是美光三星产量不够了,而是他们开始趁火打劫了。
首先美光三星协同减产,并非是总体产量减少,而是将产能转移到了AI服务器存储领域。

像2025年三星设定的NAND晶圆目标,是472万片,相比去年已经削减了7%。
同SK海力士的NAND产量,预计是10%的降幅。
其次中国手机厂商库存告急的另一大原因,是因为这些老牌美韩系厂商漫天要价。
11月份,美国闪存巨头闪迪,直接将NAND闪存的合同报价调高50%,也并非是原材料短缺,而是它将12月份的业绩目标拔高,想要赚的更多。

随后三星海力士迅速跟上,他们就像约定好了一样,整个存储市场似乎被几双无形的双手操控。
比如在DRAM内存上,三星的32GB DDR5的内存芯片模块价格,12月份相比9月份达到了60%的涨幅。
由此可见,国内手机厂商库存告急的原因,主要是美韩系存储厂商的减产和涨价所导致,他们不得不暂时主动停止或者减少采购。
毕竟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接受50%以上的报价,要么就吃库存。
那么为何美韩存储品牌要将产能转向AI服务器行业呢?
主要是因为AI行业的存储需求,已经吞噬了手机等传统终端消费电子的空间。
真相是虽然手机厂商不愿意出高的价格,但是AI服务器所属的公司,更愿意接受高额的报价。
一般来说只要有货,OpenAI、谷歌、Meta等AI公司或者下属等部门,他们甚至能接受存储芯片30%到50%左右的涨幅。

而且相比于传统服务器,AI服务器所需的DRAM内存和NAND闪存,分别是之前的8倍和3倍左右。
AI大模型公司甚至为了抢单,直接跟存储公司签订2026年之后的LTA(长期协议),提前锁单锁量。
像群联电子的CEO透露,他们公司的NAND产能基本卖光,部分产品的出货周期,已经延迟到了224天。
同时国际知名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预测了一组数据,它们将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已经从4.2%下调到了1.9%。

同时因为消费者对手机存储价格暴涨的接受度比较低,支持度有限,这进一步削弱了手机阵营在存储公司中的议价地位和筹码。
正因为如此可观的利润,美韩系存储厂商正在逐步转移产能AI服务器领域。
像三星位于西安的工厂,已经将产线上的LPDDR5X小批量更换成了DDR5,前者是手机用的,后者是服务器专用,这个量差不多是10%。
这也导致2025年第四季度的LPDDR4X和LPDDR5X的合约价格,相比之前涨了40%左右。
那么美韩系厂商的芯片到底供给了谁呢?
整合各大厂商2025年的出货数据,像SK海力士55%以上的出货量都给了美国客户,美光64%的产能被美国本土市场消化,三星电子的大头和客户重心也在美国。

特别是SK海力士自从成为了英伟达HBM3内存的供应商后,在美国的营收占比一度涨到60%。
而美光的客户群体也高度集中在本土的云服务商和AI公司,如谷歌、Meta等等。
说白了,美国AI企业爆发式的抢购存储芯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挤压了中国手机等消费电子的需求空间,最终买单的也是中国消费者。
由此可见,想要抢得存储芯片行业的定价权和产能,只有两种办法行得通。
要么中国AI企业和消费终端公司,能给美韩系存储厂商更多的订单,以及接受他们更高的报价。

要么中国自己扶持本土存储芯片厂商,国产替代趁美韩系厂商东移的关键时刻抢占市场。
前者明显不是长久之计,而后者中国本土存储产业链发展了近十年,等的就是这一天。
可以说,没有国产存储产业的崛起,这些美韩系厂商真的敢涨十倍,而不是现在的50%左右。
根据中国NAND闪存公司长江存储的财报,2020年他们的市占率仅仅不到1%,而在202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之际逼近了8%、9%(全球市占率)。

按照这种上涨的势头和美韩系厂商转向美国AI市场,年底或明年初,第四季度的市占率达到10%问题不大。
同时长江存储的自研Xtacking架构,帮助其从2020年的64堆栈NAND,直接爬升到了2025年的232堆栈,技术水平已经超过三星等闪存大厂。
除此之外,中国在存储芯片行业的另一条国产替代线——DRAM内存之光长鑫存储,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目前长鑫存储在18.5nm和17nm的DDR4、LPDDR4/5、DDR5产品上的良率很不错,已经成为了国内DRAM内存行业的成熟制程之王。
难以想象,这两家公司的成立时间,基本都才不到10年。
总之在美韩系存储企业漫天要价,产能由中转美的关键时刻,中国存储厂商等了这么久,防的就是这一天。
国产存储供应链已经不像5年前那般脆弱了。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