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山记游

左笔钱诗贵


终于找到了2016年写的《游石柱山》一文,不由感慨万千,时间过得真快,已经白发苍苍了。

再读旧文,记忆犹新,忍不住拿起笔,再写《石柱山记游》。

2016年2月初二,春寒料峭时节,我随金陵书画界诸友同游皖南宁国市霞西镇石柱山。此行原为采风写生,不意竟成一场涤荡心灵的跋涉。

晨光熹微中步入景区,我们弃平坦大道而择下行小径,直入情人谷底。谷口狭窄,行至深处却豁然开朗。但见乱石杂陈,或卧或立,全无人工雕琢痕迹。这些山石历经千万年风雨侵蚀,形态各异:有的穿透如剑,有的崭绝如削,相互依偎却又各具风骨。谷底清流淙淙,水石相激处,浪花飞溅如碎玉。

我们溯流而上,时而扶树跳跃,时而踏苔而行。溪水调皮地打湿衣裤,却无人嗔怪,反觉野趣横生。行至中途,一巨石拦路,中有拱门状天然孔洞。透过石孔望去,对面山岩状若山羊抵角,石壁上细密的水波纹路清晰可辨。同行的胡君抚石叹道:"非千年流水殷勤抚弄,焉得此般纹饰?"

愈往深处,景致愈奇。谷道蜿蜒如蛇行,两侧峭壁如巨幅屏风次第展开。幽潭映着古木的倒影,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其间:或红艳似火,或洁白如雪,或嫩黄若锦,在春寒中倔强绽放。行至谷尽头,一座三孔石桥引我们钻出幽谷,迎面是陡峭的石阶,窄仅容足。

登上主道,多数同行已筋疲力尽,候车代步。唯我与画虎名家曾杰君愿继续徒步。山道迂回,时见飞泉:或如白练垂悬,或似绸缎铺展。最妙处有一瀑,水花飞溅如雪龙腾空,丝缕水雾在阳光下幻化虹彩。正赏玩间,忽有村犬狂吠拦路,曾君仓皇跃上来迟的游览车,留我独行。

至石观音牌坊,又遇山水画家王杰君席地歇息,直言力竭。见多数同仁放弃登顶,我邀禅画名家胡春宁君共攀高峰。胡君年近六旬,却欣然应允,笑道:"既来仙山,岂可半途而废?"

上行愈艰,景致愈奇。忽见大片古木参天,竟是千年香榧林。这些神树需数人合抱,枝干虬曲如龙,树皮皴裂似龟甲。阳光透过密叶,在地上投下斑驳光影。正当腿软欲退时,见一七旬老翁肩挑百斤沙担,踏山径如履平地。老者见我们讶异,朗声道:"这香榧林吸日月精华,我们山里人沾了仙气!"闻言惭愧,复又前行。

转过山脊,赫见一柱擎天——这便是著名的石观音。高七十余米的巨型石柱巍然矗立,基部约二十平方米,上敛下丰,远望确似观音合十。细观之,可见"菩萨"头戴宝冠,怀抱婴孩,端坐莲台。当地人说此乃送子观音,灵验非常。我们虽非信徒,亦肃然合十。

石观音左侧,数块巨岩错落有致,状若驼队缓行,故名骆驼峰。最险要处当属百丈天梯,又称石长城。两侧石壁如刀削斧劈,中间石阶仿佛直插云霄。同行者称此间为"剑门关",确有"一夫当关"之势。天梯共二百八十八级,虽有铁索相护,攀登时仍不免股栗。胡君笑谓:"此梯考验的不是脚力,是心志。"

及至山顶,竟发现金陵九闲中的王金玉、马云等诸位名家早已捷足先登。更意外的是,李可染大师的外甥女、著名画家俞雨华女士也在其中。王君打趣道:"今日可谓'金陵八仙'会石柱。"众人拊掌而笑。

极目远眺,群山如涛,云海翻腾。一块木牌赫然入目:"生命不能轻易跨越"。忽有所悟:此番跋涉,原非仅为观景。那些中途退却者,未必体力不支,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风景;而我们这些登顶者,也未必更强,只是多了一份坚持的愚勇。山不会因谁而改变,变的只是看山人的心境。

归途夕阳满山,将石柱映成金色。回望那座形似观音的巨石,忽然觉得,她千百年来就这样静静伫立,看人来人往,云卷云舒。而我们这些匆匆过客,能带走的不过是一段记忆,几许感悟。

(左撇右辣日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金陵   香榧   天梯   石壁   石阶   巨石   谷底   景致   观音   名家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