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余热未消,“绿色转型”“技术降碳”等关键词仍在耳畔回响。带着对这些理念落地实践的好奇,记者在国庆、中秋长假第一天踏上了探访我市一线企业的旅程——从井口到厂房、从井下到工地,能源企业的生产节奏从未停歇,能源低碳的实践正在这里被具象化书写。
巷道里的“零碳革命”
马兰矿作为山西省创建零碳(近零碳)产业示范区试点单位,成了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参会者口中的“转型样板”,而国庆节当天的生产现场,正生动诠释着何为“技术驱动的零碳变革”。
矿工更衣室里,刚换好工装的综采二队队长韩培毅正和工友们热议:“咱队上周的电耗又降了0.3千瓦时/吨,照这势头,月底肯定能拿节能奖!”这番对话颠覆了记者对矿工闲聊的固有认知——往日“今天能超产多少”的话题,早已被“电耗降了多少”“余热用了多少”的绿色话题取代。
沿着巷道往井口走,墙壁上缠绕的银色管道格外醒目,这便是矿上的“能量捕手”——余热回收系统。“以前采煤设备散热全浪费了,现在这些废热被收集起来,能供井口供暖还能驱动井下通风,冬天井口再也不用烧锅炉了。”后勤负责人介绍。
调度中心内,一块“零碳行动看板”在灯光下格外耀眼,屏幕上跳动的绿色光点对应着各个工作面的能耗数据,红色曲线则实时追踪碳排放变化,构成了一幅动态的“降碳图谱”。“论坛上都说要把绿色技术串成‘一张网’,我们早就这么干了。”技术科科长指着屏幕右侧的亮点介绍,10604工作面上,高水材料正以每小时6米的速度构筑“地下长城”,这项沿空留巷技术已让留巷长度达到1630米,多回收煤柱资源10万吨,相当于减少了近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掘进中的“中国速度”
“如果把煤矿比作人体,巷道就是血管,而我们的‘煤海蛟龙’就是打通血管的‘手术刀’。”在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的装备展厅,讲解员的比喻生动形象。展台上的“煤海蛟龙”模型虽小,却藏着煤矿掘进的“速度密码”,这款在论坛上引发热议的装备,早已用实力刷新了行业认知。
“它的厉害之处藏在‘智慧大脑’里。”技术员打开操控系统,屏幕上即刻显示出模拟掘进画面:装备自带的自动截割系统能精准识别煤层位置,自主定位定向技术确保掘进方向零偏差,一键钻孔功能让锚杆支护效率翻倍。最令人称奇的是首创的“双驱动全宽截割技术”,刀盘转动间,煤岩混合地层如同“软豆腐”般被轻松剖开,破岩能力较传统设备提升一倍。
“论坛上专家说,绿色转型要‘智技双驱’,‘煤海蛟龙’就是最好的实践。”太原研究院掘支运装备分院副院长权钰云表示,这款装备不仅让掘进更高效,还通过减少无效作业、优化能源消耗,实现了掘进环节碳排放降低18%,“未来我们还要继续迭代,让‘中国速度’更具‘绿色温度’。”
装备上的“绿色基因”
“煤海蛟龙”是煤矿绿色掘进的“利器”,那装备制造的“向绿而行”便是能源低碳变革的“根基”。在太重集团展览中心,一台纯电动液压挖掘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台设备可是论坛期间的‘明星’,每天都有几十拨人来咨询。”工作人员介绍,“它响应速度比传统挖掘机快20%,作业效率提升15%,关键是全程零排放,综合使用成本能降三成,市政改造、园林绿化都抢着用。”
走进太重向明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化厂房,几节巨大的管道正在进行组装调试,这便是太重向明自主研发的DG800超大管径网络化智能圆管带式输送机。“这台‘输送巨无霸’能实现散状物料长距离输送,中途没有粉尘泄漏,能耗比传统设备低25%,技术全球领先。”正是这些硬核技术,让太重向明入选了2024年度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
绿色基因早已融入太重的产品血脉。“2024年我们一口气推出七大类近百款绿色产品。”太重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助理宋帅说,从工程机械到工业装备,绿色理念已贯穿设计、生产、运维全过程,“论坛上说装备制造要‘向绿而行’,我们用产品交出了答卷。”
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虽已落幕,但山西能源产业的绿色变革从未停歇。从煤矿井下的技术革新到装备制造的绿色升级,从单个企业的转型突破到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力,这场由技术驱动的“零碳革命”,正在三晋大地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记者 张秀丽
来源:太原日报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