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的大舞台上,美国的关税大棒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不断投向国际市场,引发一场又一场的动荡。这不,玉米市场也在这场风波中被卷入其中,但这一次,它却表现得异常“冷静”,仿佛经历了一场“虚惊”。
美国关税大棒挥舞,玉米市场“心跳加速”
美国的关税政策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断向全球市场发起冲击。先是宣布对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国加征关税,紧接着又对全球多国发起“对等关税”,加税幅度之大超乎市场预料。这两次关税调整,如同两记重拳,打得全球市场措手不及。
玉米市场也在这场风波中被搅动得“风起云涌”。市场上的看涨情绪如同被点燃的火焰,迅速蔓延开来。一方面,全球玉米成本可能因关税上升,进口玉米成本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进口大豆受影响更大,成本上涨推动国内豆粕价格上涨,进而带动玉米行情。一时间,玉米市场的“涨声”四起。
第三波关税威胁来袭,玉米市场却“无动于衷”
然而,就在市场还在为前两次关税调整“心有余悸”之时,美国又抛出了第三波关税威胁——进一步对华加征50%的关税。按理说,这应该又是一次引发市场巨震的“重磅消息”,但这一次,玉米市场却出人意料地“冷静”了下来。
玉米价格不仅没有继续上涨,反而出现了下跌,期现双跌的局面让市场一片“哀鸿遍野”。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玉米市场“疲惫”了,理性回归
玉米市场之所以对这次关税威胁“无动于衷”,原因其实很简单——市场“疲惫”了,理性回归了。
首先,我国进口玉米的依赖度本身就较低,其中对美玉米的依赖更是微乎其微。去年我国进口美玉米仅207万吨,占进口玉米总量的约14.5%,而占国内玉米总产量的不到1%。这意味着,即便完全不进口美玉米,对国内玉米市场的影响也十分有限。市场在经过一番思考后,很快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情绪迅速回落。
其次,玉米市场的供需关系也并没有因为关税威胁而发生根本性改变。虽然去年玉米减产导致供需呈偏紧状态,但这种紧张并非时时刻刻都存在,而是一个长期趋势。当前,粮源刚从基层转到贸易主体手中,且小麦及定向稻谷替代近在眼前,玉米的供应总体并不短缺。需求方面,深加工企业已有充足库存,玉米淀粉走货平平,利润缩小;饲料企业也持观望态度,补库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玉米市场很难持续上涨。
用粮主体“表演”结束,市场回归震荡格局
玉米行情在情绪的推动下虽然曾经短暂“强劲”,但随着山东深加工门前到货车数量的增加,玉米价格又迅速回落。这说明用粮端并没有真正受到关税威胁的影响而看涨玉米,前期的提价不过是一场“表演”。一旦玉米供应量增加,企业便再次压价,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机动补库。
所以,尽管表面受消息扰动,玉米出现了波动,但实际上市场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玉米依然是那个玉米,供需关系没有改变,市场仍处于震荡格局之中。
玉米市场的“冷静”背后,是理性的回归
在全球贸易的风云变幻中,玉米市场经历了从“心跳加速”到“冷静回归”的过程。这背后,是市场理性思维的回归,是对供需关系的重新审视,也是对关税影响的深刻洞察。玉米市场的“冷静”,并非是对市场的漠视,而是一种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态度。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