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这块地儿,搁在华北平原上,地理位置那叫一个重要。北边有燕山挡着风沙,南边是肥沃的农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行政区划这事儿吧,说白了就是怎么把地盘管好,怎么划线让人服气。可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的行政版图动了好几刀,尤其是17个县划给北京和天津,还弄出了北三县这么个飞地,背后的故事挺值得一聊。
要说河北的行政区划,得先从老底子说起。元朝那会儿,设了个“中书省”,管着如今河北、北京、天津这一片,算是开了个头。到了明朝,北直隶成了京畿重地,地位高得不行。
清朝接手后,改叫直隶省,下边儿设了11个府和6个直隶州,比如顺天府管着北京周边24个州县,天津府管6个县。这时候的河北,地盘大得很,北到承德,南到沧州,中间还夹着京津两大块。
可到了清朝末年,事儿就不太平了。洋人敲门,内乱不断,行政区划也跟着晃荡。1912年清朝倒台,中华民国把直隶省改成了河北省,省会先定在保定,后来挪到天津。1928年,北平(也就是北京)独立出去当了直辖市,天津也跟着有点儿飘忽不定。这期间,河北的地盘儿没少被折腾,县城的归属调来调去,基层管得乱七八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开始收拾这摊子。1949年,河北省会定在保定,北京和天津直接成了中央管的直辖市。这一下,河北的地盘儿被硬生生截成了三块:省里管的地儿,北京的地儿,还有天津的地儿。接下来几年,行政调整更是接连不断,尤其是50年代到70年代,17个县陆续划出去,北三县的飞地格局也在这时候成型了。
这17个县的转移,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儿,而是分了好几拨,跨了二十多年。先说北京这边。新中国刚成立,首都的地盘儿得撑起来,不能光是个城里几条胡同那么小。1952年,北京开始动手,把通县专区的宛平县划了进来。
宛平这地方,紧挨着北京城西边儿,卢沟桥就在这儿,战略位置不言而喻。接着,1956年,昌平县也并进来了。昌平在北边儿,有山有水,离十三陵不远,划进来后北京的地界儿往北又拓了一块。
1958年是个大年份,北京的胃口彻底打开了。这一年,通县专区被整得七零八落,顺义县、大兴县、良乡县、房山县、怀柔县、密云县、平谷县、延庆县,加上通县本身,9个县一股脑儿全划给了北京。
通县专区干脆直接撤销,地盘儿全归了首都。这9个县里,顺义靠东北,大兴在南边儿,怀柔、密云偏北,房山、良乡靠西南,平谷和延庆更往东,基本把北京周边一圈儿全包圆了。
为啥1958年动这么大?一个是政治需要,北京作为首都,得有足够的地盘儿撑门面;再一个是经济考虑,这些县的农业、手工业能给北京供血供粮。加上那会儿正赶上“大跃进”,中央想着集中资源,把首都周边整合起来,好干大事儿。到这会儿,北京从原来一个城,变成了一个带12个县的大行政区,面积蹭蹭涨到1万多平方公里。
天津这边动静也不小。1958年,天津降格成了河北省的地级市,归河北管。可这身份没持续多久,1967年天津又恢复了直辖市地位。1973年,天津开始收拾地盘儿,把天津地区的武清县、宝坻县、蓟县、宁河县、静海县5个县划了进来。
这5个县,各有各的特点。武清在天津西北,离北京挺近,土地平坦,种粮食是个好手。宝坻在东北,水网密布,农业底子也不错。蓟县靠北,有山有水,风景好得很。宁河偏东,靠近渤海湾,渔业有点儿名气。静海南边儿,离海也不远。这些县划进来后,天津的地盘儿从原来的2000多平方公里,猛增到1万多平方公里,跟北京差不多。
天津为啥要这5个县?道理跟北京差不多。直辖市得有自己的“后花园”,不能光靠城里的工业,农村的粮食、蔬菜、鱼虾都得有保障。1973年这时候,全国经济刚从“文革”乱局里缓过来,天津需要稳住阵脚,这5个县就成了它的底气。
这17个县一走,河北的地盘儿被掏了个大窟窿。原来的通县专区没了,北京拿了12个县;天津地区调整后,天津拿了5个县。河北的地界儿被北京和天津夹在中间,硬生生分成了两块:主体部分在西边儿和南边儿,还有一块小地儿——三河、大厂、香河——孤零零地卡在京津之间。
说到北三县,就得聊聊三河、大厂、香河这三个地方为啥成了飞地。飞地这词儿听着挺新鲜,其实就是一块地儿跟自己家主体不挨着,被别人的地盘儿包住了。北三县就是这么个情况,河北的地儿,却跟河北的大部队隔开了。
先看地理。三河、大厂、香河都在河北东边儿,紧挨着北京和天津。三河最靠北,东边是天津的蓟县,南边是大厂。大厂中间,北靠三河,南边是香河。香河最南,东边是天津的宝坻,西边是北京的通州。
这三个县凑一块儿,大概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也有上百万。可它们西边儿是北京的地盘儿,东边儿是天津的地盘儿,南边儿、北边儿也被京津包圆了,跟河北主体部分的廊坊、保定、石家庄根本连不上。
北三县成飞地的根儿,还得从那17个县的转移说起。1958年,北京拿了通县专区的12个县,把三河、大厂、香河围在了中间。可这三个县没划给北京,留在了河北手里。1973年,天津又拿了5个县,宝坻、蓟县这些地方把北三县的东边儿也堵死了。这么一来,三河、大厂、香河就成了河北的“孤岛”,跟省里其他地方断了直接联系。
为啥没划给北京或天津?一个可能是政治考量。那会儿中央想让北京和天津的地盘儿适可而止,不能无限制扩张,河北也得留点儿地儿维持平衡。再一个是经济原因,这三个县农业为主,人口密度不算太高,划给京津可能作用不大,留给河北还能管管周边的小事务。
北三县成了飞地,日子过得挺别扭。行政上归河北,可离省会保定(后来是石家庄)老远,跑一趟得绕过北京或天津,路费时间都不少。经济上,这三个县跟京津靠得近,粮食、蔬菜老往那儿送,可自己发展却慢吞吞的。老百姓生活也受影响,比如修路、办学这些事儿,得跟河北申请,可河北鞭长莫及,效率不高。
北三县的飞地身份,搁在过去是行政调整的“副产品”,可到了现在,这地方的地位反倒有点儿不一样了。尤其是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来后,北三县迎来了新机会。
50年代到80年代,北三县日子不好过。飞地的位置让它们有点儿“爹不疼娘不爱”。河北忙着管省里的大摊子,北京和天津忙着自己发展,谁也没太顾得上这块夹缝地儿。那会儿,三河、大厂、香河的经济主要靠种地,工业几乎没有,路也破,桥也少,跟京津的差距越拉越大。
改革开放后,情况稍微好点儿。90年代,北三县开始跟北京搭上线,通州那边盖房子、搞市场,三河的农民工过去打工,香河的菜农也往北京送货。可飞地的身份还是个硬伤,河北对这儿管得松,北京又不完全接手,发展老是半吊子。
2014年,中央搞了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计划,北三县一下子成了香饽饽。为啥?位置太好了。北京往东扩,通州成了副中心,离北三县就几步路。天津往西看,北三县也能连上。这地方夹在中间,成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桥头堡。
现在,三河的燕郊盖起了高楼,成了北京上班族的“睡城”。大厂搞起了工业园,电子厂、物流公司陆续开张。香河这边,家具市场做得风生水起,全国都有名。这三个县的经济蹭蹭往上涨,人口也多了起来。2019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航,北三县离机场不远,又多了一张牌。
往后看,北三县估计还会更热闹。河北这边想把它们管好,北京想借它们疏解压力,天津也盯着这块地儿的潜力。有人说,北三县将来可能直接划给北京,或者跟通州一块儿搞个新行政区。不过这也就是猜猜,具体咋弄还得看中央的打算。
河北这17个县划出去,北三县变飞地,说到底是新中国成立后行政调整的结果。从50年代到70年代,北京和天津的地盘儿大了,河北的地盘儿小了,这中间的平衡游戏玩得挺精彩。北三县的飞地身份,既是历史的意外,也是地理的必然。
这事儿告诉咱们,行政区划不是随便画几条线那么简单。政治、经济、地理,甚至那会儿领导的思路,都得掺和进来。北三县从过去的尴尬角落,变成现在的热门地带,也说明时代变了,地儿的作用也得跟着变。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