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的目光聚焦于1.2万亿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时,当年的“世纪工程”三峡大坝再次进入到了人们的视线。
三峡大坝目前已经运行了20余年,一共投资了约2500亿,这座巨无霸创造了很多世界之最。
那么这么多年了三峡大坝的投入回本了吗,这些天文数字的投资得到了多少回报?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说起三峡的“吸金能力”,发电绝对是“头牌”。
截至2025年7月,三峡累计发电量1.8万亿千瓦时,要是按0.25元/度的上网电价算,光卖电就进账4500多亿。
要知道,当初总投资才2500亿,这相当于直接赚出近两个三峡的钱!
更绝的是,它的“利润率”常年保持在50%以上。
这也就表明,哪怕什么都不干,三峡每天也有1个亿的进账,这个盈利规模比不少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润还多。
而且,三峡在环保方面的作用也很突出。
就说发电吧,正常情况下,三峡一天的发电量能稳定在5亿千瓦时左右。
这相当于500万户普通家庭一整个月的用电总量,足够满足一座大型城市全天的用电需求。
可别小看这每天5亿千瓦时的电量,如果换成传统火电模式,得靠燃烧16万吨标准煤才能发出来。
要知道,16万吨标准煤堆在一起,能填满近80个标准足球场,要是按3米的高度堆叠,场面堪比一座小型煤山。
而三峡靠水力发电,每天不仅能省下这么多煤炭,还能减少4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每天种了240万棵树,环保效益肉眼可见。
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三峡的清洁能源贡献显得尤为珍贵。
不过,不要觉得三峡只能依靠发电创造收益,实际上它的核心功能 —— 防洪,所带来的价值同样重要。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大家还有印象吧?
2亿人受灾、百万房子被冲垮,直接损失2000多亿,间接损失超5000亿。
那时候沿江百姓每年都得提心吊胆,生怕洪水一来家就没了。
自从三峡建成,这事儿彻底变了。
2020年夏天长江又遇特大洪峰,当时上游来水量持续暴涨,下游武汉、岳阳等沿江城市的防洪形势十分紧张。
要知道,一旦洪水漫过堤坝,周边的农田、房屋和百姓安全都会受到严重威胁。
关键时刻,三峡大坝挺身而出,它硬生生拦下几百亿立方米洪水,让这些城市的防洪压力直接减半,有效避免了灾害扩大。
三峡的防洪作用并非只在2020年体现。
20多年来,它累计拦了近70次洪水,其中21次是流速超5万立方米/秒的“超级洪峰”。
而且三峡每次成功拦截,都是在给国家“省钱”。
水利部算过账,单防洪避免的直接损失就超1000亿,更别说保住的人命和家园,这价值根本没法用金钱衡量,说是“救命工程”一点不夸张。
除了发电和防洪,三峡还有一项不常被特意提起的重要作用,那就是彻底改善了长江航运状况。
以前,从宜昌到重庆的江段遍布激流险滩,载重3000吨以上的船舶根本无法通行。
枯水期时,水位过低导致船舶无法航行;丰水期时,水流湍急又容易发生翻船事故。
到了晚上,更是没人敢在这段江面上行船,船员们都觉得这段江非常危险。
那时候,重庆港每年的货物吞吐量只有5000万吨。
从上海到重庆的货物,还得先在中途卸下,再通过公路转运,每吨货物的运费要120元,商家们对此非常发愁。
现在有了三峡大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大坝让库区的水位稳定保持在4.5米以上,“高峡出平湖”的景象真实呈现。
载重万吨的海轮可以直接航行到重庆,运费也降到了每吨40元,比之前减少了三分之二。
从2003年三峡船闸通航到现在,累计通过船闸的货物已经超过22亿吨。
最近几年每年的运输量都能达到1.5亿吨以上,单是节省下来的运费就超过了千亿元。
如今重庆港的年吞吐量是2003年的4倍,整个长江经济带的GDP占全国总量的四成。
三峡大坝对航运的改善,直接让长江变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运输通道。
别以为三峡大坝只会发电、拦洪水和改善航运,它还有不少其他实用功能。
2025年前三季度,它悄悄为长江中下游补充了46亿立方米的水量,这相当于320多个西湖的水量。
在旱季,下游的农作物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都靠它来补充,就像一台可移动的大型供水设备,哪里缺水就往哪里输送。
而且这个“管理者”还很注重生态保护,把库区的环境维护得很好。
库区的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标准,支流中曾经让人困扰的富营养化问题也得到了控制,水里的鱼虾也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全国最大的淡水储备库,不仅能保证长江水持续向东流,还稳稳保障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安全。
看完三峡大坝带来的这些实际效益,谁还会觉得它是一项亏损的工程呢?
2500亿的投资,换来了4500亿的电费收入、超过1000亿的防洪效益、上千亿的航运收益,还有无数难以用数字衡量的环保价值。
更值得一提的是,三峡大坝的设计寿命是150年,专家表示,如果维护得当,它甚至可以使用500年。
这意味着,不仅我们这一代人能享受到三峡大坝带来的好处,未来的子孙后代也能依靠这座大坝生活。
这么看来,三峡大坝确实是一项能长期造福后人的优质工程。
三峡大坝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中国基建实力的名片,它用20多年的时间证明,好的工程从来不是花钱的窟窿,而是能持续造福几代人的财富源泉。如今,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已经开工,三峡积累的经验还能帮上大忙。相信未来,中国还会有更多像三峡这样的国之重器,用实力书写属于中国的基建传奇!
参考文献
1.新华网——2024-12-26——《从三峡到南水北调:两个跨世纪梦想的接力》
2.澎湃新闻——2024-12-14——《30年前的今天,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3.中工网——2025-08-25——《科技赋能长江上游生态保护》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