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不朽的丰碑——纪念碑背后的湘潭人民浴血抗战史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龙香玖 陈静 实习生 汤祎曼

1938年7月7日,当时的湘潭县政府及各人民团体会议决定,建碑于学宫坪奎星门外,悼念为抗战阵亡的将士。

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方阳 摄

纪念碑初为砖砌水泥碑。重建后,碑高9.18米,以寓九一八事变日军攻占东北之耻,碑身呈方锥形,立于0.65米高的碑座上。碑身后方刻有“忠贞永式”碑铭,四字如铁,镌刻着英灵的不朽气节。曾有人题诗云:“磨刀抗日战前方,壮士不还为国殇,万里沙场凝碧血,千秋浩气放豪光。”诗句如泣如诉,道尽壮士一去不还的悲壮,更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历史资料显示,1944年5月,日军为打通湘桂通道,疯狂进攻湖南中部。6月12日,日本军官黑獭平一率133联队从浏阳直扑易家湾;13日,日军便衣侦察队窜抵滴水埠,被复兴膏盐矿矿警队发现,矿警队毙敌4人。这是湘潭城区打响的抗日第一枪,也点燃了湘潭军民抗日的烽火。6月15日晚,日军分两路渡江:一路取九华向城区推进;另一路扑向文昌阁,取小东门。17日,日军攻城,守军退往湘乡,湘潭城区陷落。

日本侵略者杀人放火、抢劫奸淫,无恶不作,湘潭化为地狱。据《湘潭市军事志》记载:“湘乡、湘潭县死亡38812人、受伤12万余人;烧毁房屋72636栋,耕牛47238头、谷米660余万石,物质损失合计12180亿法币……”

冰冷的数字灼烧人心,每一笔都是日军侵华的罪证,也是湘潭儿女不屈的见证。面对暴行,湘潭儿女的脊梁从未弯下,用血泪抗争守卫家乡。

烽火不熄,希望不灭!日军只占领了交通线和少数集镇,广大乡村仍是莲城儿女的战场。湘潭组织了多支抗日游击队:第九战区游击队(五大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队(正义军)、七十三军奋勇总队等,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

他们转战山林,夜袭敌营,用简陋武器书写英雄传奇——矿警队的无名英雄在滴水埠打响第一枪;农家子弟以锄头对抗刺刀;妇女送粮、儿童放哨,全民皆兵凝成“万里沙场凝碧血,千秋浩气放豪光”的壮举。抗战期间,湘潭、湘乡两县抗日将士前线牺牲6449人。碧血染红湘江之水,豪气化作不灭光芒,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1945年9月20日,驻湘潭日军投降,湘潭的天空终于放晴:缴步枪4007支、轻机枪179支、重机枪31支、手枪383支,及大量炮弹、手榴弹和子弹;迫击炮18门、战车8辆、步兵炮5门、山炮3门、汽车300辆;宪兵队205人解赴长沙集中。

这些数字,既是侵略者溃败的铁证,更是英灵浴血的凯歌。胜利的钟声敲响,但伤痛未愈:38812条生命化作星辰,守望这片土地,埋下今日盛世的种子。

湘潭,这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走出了毛泽东、彭德怀、罗亦农、黄公略、陈赓、谭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光荏苒,湘潭涅槃重生——当年的滴水埠战场崛起现代化工业园,九华地区“长出”产业新城。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站在纪念碑前,我们献上鲜花,不仅是哀悼,更是告慰:英雄的血没有白流,“忠贞永式”的碑铭前,这锦绣山河如您所愿,这璀璨未来由我辈挥毫。

一幅画,铭记一个人

——追忆《保卫湘潭》画作中的伟人周恩来

杨永安所作大型油画《保卫湘潭》。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方阳 摄

盛夏,我们从湘潭市岳塘区吉安路社区驱车出发,沿晓塘东路向东右拐进入茶园路,几分钟后,路边绿意掩映中,便见到了一座约两米高的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写有红色字迹:“长沙文夕大火后 周恩来主持紧急会议遗址 霞城书院。”

在距此碑三四公里的西北方向,岳塘区火炬学校的校史馆中,一幅名为《保卫湘潭》的大型油画挂在墙上。画作中,10余人围坐一桌。在画面中心,立着一位身着灰蓝色军装、面容严峻的中年人。远处天色透着紫红,仿佛可以看到北方燃起的大火。作品标签上写着:1938年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田汉、杨第甫、杜聿明在霞城书院召开重要军事会议部署抗日,使湘潭免于又一场“文夕大火”。据火炬学校一位负责人介绍,这幅画作是湖南工程学院副教授、画家杨永安在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创作的。校史馆目前存放的是其复制品。

中共湘潭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科负责人肖寰宇带领我们回顾了那段尘封的历史。1938年11月12日深夜,长沙发生了著名的“文夕大火”,大火持续两天两夜,五六万栋房屋被烧毁,3000多名居民和抗敌伤病员被烧死。13日,周恩来从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撤往湘潭,来到霞城书院,在此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突变的形势和采取制止在湘潭发生纵火事件的措施。得益于周恩来、叶剑英及杜聿明等人鲜明的态度并采取果断的措施,湘潭未重蹈长沙的覆辙,没有成为蒋介石焦土抗战政策的牺牲品,湘潭还成了长沙灾民的主要避难所。《保卫湘潭》画作反映的就是这一重要史实。

长沙文夕大火后,随着一批工商企业和学校迁入湘潭,湘潭呈现战时的暂时繁荣景象,对全省的经济、文化发展与抗日斗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杨永安说:“很少有人知道霞城书院与周恩来的历史渊源。虽然霞城书院的遗址因历史变迁而不复存在,但我希望能通过这幅画,让更多的人了解书院过去的精神风貌,记住周总理为湘潭作出的贡献!”

会议召开地——霞城书院,位于湘江东岸,现岳塘区双马街道吉安路社区(原櫈桥村学嘴组)。书院建于1873年,为四合院的面貌,与碧泉书院、昭潭书院、龙潭书院并称湘潭四大书院。“霞城书院就是今天岳塘区火炬学校的前身。”据考证,霞城书院于1901年被改为学堂,解放初期更名为湘潭县立第九完小,1960年改成霞城完小,1975年又改名为櫈桥学校。2006年,櫈桥学校与周边5所学校合并,形成了现在的火炬学校。

今天的火炬学校,有着4栋现代化教学楼、80多间教室,67个班级的3400多名学生在180多位教师的带领下,每天都可以安安静静地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文化知识。学校的教学条件也早已跻身全市小学的第一梯队。每年新生入校和毕业生离校前夕,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来观赏这幅画。吉安路社区的工作人员也记得,每年的重要日子,火炬学校的“红领巾”们总是会整齐肃立在霞城书院纪念碑前,追忆伟人,让孩子们记住——

今日这张“平静的书桌”,是历经了怎样的磨难才得以安放的。

彭总故里的抗战誓言

——回望中共彭家围子特别支部的热血故事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龙卫国 郑镱慧子 冯叶

梁为仁老人(右)和小儿子梁建辉(左)在讲述抗战故事。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本是一个普通的湘中小村,因是彭德怀同志的故乡而闻名天下。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出名的山村,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故事得从彭德怀同志说起。“彭德怀同志故居又名‘三华堂’,意为得华(彭德怀原名彭得华)、金华、荣华三兄弟之华堂。”在彭德怀同志故居,讲解员陈可向我们介绍了彭家兄弟的抗战故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彭德怀同志的影响下,其二弟彭金华奔赴延安,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彭金华在大哥的嘱托下回到家乡,组织领导群众革命。他遵照中共湖南省工委和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指示,以“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为口号,组织一批进步青年成立“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湘潭县工委支持下办起民众夜校,动员一切力量参加抗日斗争。

1938年9月,彭金华和同乡胡锷遵照湖南省委关于建立党的秘密组织的指示,先后发展了彭德怀的三弟彭荣华及两位弟媳周淑身、龙国英成为地下党员。同年10月,经中共湖南省委批准,中共彭家围子特别支部正式成立,彭金华担任首任书记。这也是全面抗战爆发初期湖南农村地区最早建立的党组织之一。

“这间正堂屋是特别支部议事的主要地点。”在彭德怀同志故居,讲解员陈可轻抚着复原场景中的条凳介绍。成立初期的特别支部,只有13名地下党员,主要在彭家正堂屋秘密商讨抗日事宜。

住在彭家左后方、今年97岁的梁为仁老人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我听父亲讲过,日军来的时候,他主要负责发传单宣传抗日。”梁为仁的小儿子梁建辉说。

当时才10岁的梁为仁,虽然未加入特别支部,但他主动加入儿童团,经常为地下党员传递消息、站岗放哨,后转入青年团,继续替村上的共产党员做外围工作。

在特别支部的影响下,抗日的洪流在乌石乃至湘潭县内奔涌不息。青年们组织的抗日义演走遍湘潭城乡,鼓舞着大批热血青年奔赴前线;妇女们日夜赶制军鞋,将一针一线缝进对前线将士的牵挂;彭金华、彭荣华兄弟发起的募捐活动,让薄薄的捐款收据承载起沉甸甸的赤诚。当1939年饥荒席卷湘潭时,支部又带领佃户开展借粮斗争,通过减租抗税帮助乡亲们度过荒年。

近两年,梁为仁老人的听力、视力、表达能力都快速下降,再也无法完整述说那段热血故事。好在2022年底,中共彭家围子特别支部史实陈列馆落成,梁老当年亲历的那段热血故事已经固化为历史故事,通过文字、图片展板等永久保存;彭德怀同志故居内,支部党员议事的正堂屋得以修复;彭德怀纪念馆内,百团大战的场景借用AI技术得以呈现。

每年,上百万人走进乌石村参观学习。他们仔细看着每一处文物、听着每一段讲解。那一声声“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誓言,穿越80多年历史烽烟,都被新时代的我们听见并铭记。

胜利的见证

——重访日军受降地八斗丘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智杰 付鼎臣

正值暑假,位于湘潭县易俗河镇凤凰西路858号的湘潭江声实验学校格外宁静。然而,这里却承载了一段发生在80年前的厚重历史。

这里,原本是湘军将领唐子明与唐子襄兄弟建造的一座占地8亩的宏大庄园,命名为八斗丘,寄寓“才高八斗”的美好愿景。可是,随着抗战全面爆发,无情的战火打破了八斗丘的安宁。

1944年6月,湘潭县城沦陷。在那段黑暗至极的日子里,湘潭大地惨遭荼毒,日寇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八斗丘就像一位沉默的证人,目睹日寇犯下的桩桩暴行,将那段血泪史深深铭刻,也默默积蓄着反抗的力量。

黑暗终将过去,光明总会到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消息传来,饱受战火折磨的中华儿女欢呼雀跃。

同年9月20日,国民政府军七十三军军长韩浚作为受降代表,接受驻湘潭地区侵华日军的投降,受降仪式正是在八斗丘庄园进行。受降仪式上,曾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早已没了嚣张气焰,往日的傲慢荡然无存。投降的日本军官先是向受降官恭敬鞠躬,随后双手高举过头顶,将日军投降书,以及记载着武器、弹药、车辆等物资的表册,郑重地递交给韩浚。

“滚!滚!”被日军暴行折磨得苦不堪言的老百姓,齐声怒吼。孩童则抓起地上的污泥,用力朝侵略者砸去,用小小的举动宣泄着心中深深的仇恨。

抗战的硝烟渐渐散去,八斗丘迎来了新生。

1946年1月,进步教师王文吉怀揣教育救国的理想,租用八斗丘庄园创办私立石浦中学分校。从此,涓江之滨,书声琅琅。曾经的伤痛之地,化作培育人才的摇篮,延续着新的希望与梦想。

八斗丘,见证了侵略者的残暴与失败,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抗争。它时刻提醒着后人:和平来之不易,国耻不容遗忘,唯有铭记历史,自强不息,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编辑:杨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历史   湘潭   印迹   丰碑   纪念碑   力量   书院   日军   周恩来   湘潭县   支部   学校   长沙   湘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