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虞第一大民企:年入548.52亿!“80后”女新掌门又要IPO了

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激烈竞逐中,绍兴市上虞区以其独特的产业韧性,诠释了何为“地级市区”的突围之道。作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以及绍兴中心城市东部具有滨江特色的综合性新城区,上虞凭借高速公路、高铁、港口交织的省级区域交通枢纽优势,深度融入了长三角一体化的经济脉动。


2024年,上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1.37亿元,连续两年夺得“浙江科技创新鼎”,并获评中国工业百强区。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民营经济的磅礴活力。全国工商联发布的 《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榜单便是一份明证:绍兴市上榜的7家企业中,上虞一区便独占3席。

其中,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以548.52亿元营收高居上虞区榜首,全国第223位,成为观察这片民营经济热土的绝佳样本。



这家从卧龙山麓起步的民营企业,用40年时间,从一个乡村小厂演变为拥有3家上市公司、57家子公司的跨国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26日,卧龙集团核心上市子公司卧龙电驱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剑指“A+H”双上市布局。


而缔造这一“电机帝国”的,是浙商陈建成、陈嫣妮父女。与众多二代的成长路径相似,陈嫣妮也是历练多年后从父亲手中接班。


而卧龙电驱作为卧龙系的核心资产,其二次上市之举则彰显了二代接班管理者向智能科技赛道发起冲击、实现突破的勃勃雄心。


No.01

木匠厂长与他的“卧龙山梦”



1984年的浙江上虞蒿坝村,改革开放的春潮初涌。25岁的陈建成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瞠目的决定。彼时,他已是上虞联丰玻璃钢厂副厂长,端着令人欣羡的“铁饭碗”。


然而,他选择了与五位工友,以与联丰村、蒿二村联办的方式,凑出14万元,承包下卧龙山麓一处破旧厂房,创办了上虞县多速微型电机厂。


起步的艰难超乎想象。厂房漏雨,就用油毡补;没食堂,就搭起临时灶台;上厕所要跑到厂外的公厕。为了尽快投产,这群创业者每天工作到深夜,自己动手整修厂房。


陈建成后来回忆:“当时我女儿嫣妮刚两岁,就想给她拼个不一样的未来。我做木匠时就知道,好木头纹路再复杂也得顺着来,做企业也一样,要顺应时代大势。”


这种对“纹路”的敬畏,恰恰是那一代草根企业家最朴素的商业智慧。 他们的创业,深刻烙印着上世纪80年代浙商群体的共同基因——“四千精神”。


正是凭着这股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劲头,他们从泥土中生长出来,在计划经济的缝隙中,为民营经济开辟出广阔的天地。


两个月后,工厂终于建成。1985年,第一代JW系列电机下线,陈建成亲自背着产品跑遍上海、浙江的20多家潜在客户。他住在每晚几块钱的浴室旅馆,磨破了两双布鞋,最终带回了3466台订单。


当年工厂实现产值52万元,创利11万元——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当时上虞许多同行的总和,卧龙完成了惊险的起跳。


No.02

金融精英的硬核接班路



2006年,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的陈嫣妮,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与许多直接回归家族的“企二代”不同,她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的路:先进入摩根大通、汇丰银行等金融机构历练。


“在外部,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分析师,业绩好坏全凭自己。但如果一回卧龙,哪怕是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大家也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陈总的女儿’。”


陈嫣妮后来如此解释当初的选择。这段经历让她远离了家族光环的“温室”,在资本市场的残酷竞争中完成了成人礼,也为日后主导一系列复杂的跨国并购和资本运作埋下了伏笔。


2007年,她正式加入卧龙,但并没有直接进入总部管理层,而是下沉到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子公司——上海卧龙国际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从财务总监、副总经理做起,从报关单证、信用证结算等基础业务学起,一有空就扎进车间,摸透电机生产的每一道工艺。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09年。卧龙启动了对奥地利ATB集团的收购,这家拥有百年历史、欧洲排名第三的电机制造商,技术底蕴深厚但经营陷入困境。


这场并购堪称卧龙国际化的“成人礼”,陈建成将女儿调回集团总部,担任自己的翻译和谈判主力。


陈嫣妮后来回忆,最艰难的一轮谈判从早上9点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2点,对方律师用德语快速抛出复杂的条款,她需要同步翻译并即时进行数据测算和风险评估。


陈建成见女儿满脸疲惫,心疼地让她先去休息,她却递上一杯热咖啡说:“爸,咱们一起把这条‘龙’拿下。”历时近三年、十余轮谈判,收购终于在2011年尘埃落定。


卧龙一举将ATB旗下德国啸驰(Schorch)、英国劳伦斯(Laurence Scott)等多个欧洲百年工业品牌收入囊中,从中国龙头跃升为全球行业巨头。


陈建成在与ATB集团的签约仪式上,会见了正在奥地利访问的国家领导人,这标志着卧龙的国际化步伐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与认可。


陈建成对女儿的培养可谓用心良苦。他曾在2018年坦言:“我女儿是被我慢慢‘骗’回来的,我希望她能把这个企业承担过去。” 这种“骗”的背后,是一位第一代企业家对代际传承的深远考量。


他不仅给女儿空间去外部历练,更在关键战役中将她推到前线。而陈嫣妮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已并非温室花朵。


在后来收购意大利SIR机器人公司、美国通用电气中低压电机业务等重大跨国并购中,她已从父亲的“翻译”成长为主导谈判的核心角色。


尤为难得的是,这对父女在共治中找到了默契的平衡点。陈嫣妮曾分享她的处事原则:“我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充分尊重他的意见。


一旦他下了决定,我肯定按照他的方向来做,一个企业只能有一种声音。” 这种既有主见又顾全大局的智慧,让她在接过权杖的同时,也赢得了父亲和元老团队的信任。


No.03

并购狂飙与资本棋局



收购ATB是卧龙全球化战略的起点,而非终点。在陈建成“打造东方西门子”的愿景驱动下,陈氏父女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并购狂飙”。


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巨头在2010年代后的典型成长路径:它们利用国内市场的规模优势和初步积累的资本实力,


逆向收购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品牌和渠道却陷入困境的西方百年工业品牌,以此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拥有”的全球价值链攀升。


2011-2020年,卧龙相继将意大利机器人应用供应商SIR、美国通用电气(GE)中小型工业电机业务等海外资产纳入图。


在国内,则通过收购美的清江电机、南阳防爆集团等企业,完成了对本土市场的深度整合。这套“海外并购+国内整合”的组合拳,


让卧龙在全球构建了“区域化制造、区域化配套”的供应链网络。截至2025年,卧龙在全球拥有42家工厂,遍布北美、欧洲和亚洲。


这意味着,无论是越南的煤矿、沙特的油田还是德国的化工厂,客户都能获得30公里范围内的快速售后响应。


然而,快速的扩张是一把双刃剑。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卧龙电驱的商誉账面价值仍达14.68亿元;存货规模攀升至36.17亿元,存货周转天数维持在103天以上的高位。


更关键的是,支撑公司近九成营收的三大基础业务——防爆、工业、暖通电驱系统,增速在2023-2024年急剧放缓,甚至接近零增长。


“传统电机业务就像智能手机时代的诺基亚,功能再好也面临生态重构。”一位行业分析师如此评价。


面对增长瓶颈,2024年初,陈嫣妮主导了一场战略收缩,以7.2亿元将龙能电力、卧龙储能等四家新能源子公司股权转让给同属“卧龙系”的卧龙新能,果断剥离了累计亏损超千万的“包袱”。


这套“断臂求生”的组合拳效果立竿见影: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激增100.57%至7.1亿元,为即将到来的港股IPO扫清了财务障碍。


No.04

机器人与电动航空的豪赌



走进卧龙电驱杭州湾研发中心,会看到一幅奇特的景象:一侧是轰鸣的传统电机老化测试台,另一侧是静音高效的仿生机器人实验室。


这道物理分界线,恰是卧龙业务转型的隐喻,也是其奔赴港交所所要讲述的新故事。


卧龙向机器人和电动航空的转型,是中国传统制造业巨头在“新质生产力”命题下的必然选择。


它们试图将传统领域积累的底层技术(如电磁技术、精密制造)进行“技术迁移”,切入想象空间更大的新兴赛道。


这是一场用传统业务的“确定性利润”博取未来业务的“不确定性增长”的豪赌,成败将决定企业下一个十年的命运。


2025年3月,卧龙宣布战略投资智元机器人,并获得0.7394%股权。同时,智元机器人增资入股卧龙旗下的希尔机器人。


双方共建“杭州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联合发布工业垂域模型。卧龙电驱的核心任务,是为智元等机器人企业供应高爆发关节模组、无框力矩电机等核心零部件。


“电机就是机器人的‘关节’,我们要做动力总成界的英特尔。”陈嫣妮在签约仪式上如此定位卧龙在新赛道中的角色。


然而,新业务的成长需要时间,且挑战重重。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组件业务收入从3.55亿元缓慢增长至2.18亿元(半年),占总营收比重始终未能突破3%。


更严峻的是,该业务的毛利率已从28.7%下滑至22.1%,表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技术成本尚未通过规模化生产有效摊薄。


比机器人更具前瞻性也更具风险的布局是电动航空。卧龙与沃飞长空成立合资公司“浙江龙飞电驱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750公斤至5700公斤适航航空器的电推进动力系统。


中泰证券在研报中指出:“航空电机认证壁垒极高,卧龙已卡位民航适航标准赛道,但商业化落地仍需漫长周期,是对企业技术耐力和资本实力的双重考验。”


No.05

“A+H”双平台与浙商传承样本



如今,卧龙控股的股权架构呈现出典型的家族企业特征。陈建成、陈嫣妮父女通过直接持股及卧龙控股、卧龙舜禹等实体,合计控制约38.84%的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值得注意的是,陈嫣妮的丈夫庞欣元担任着集团核心主业——卧龙电驱的董事长,形成了“父女掌舵、夫妻守业”的稳定治理三角。


这种模式在浙商群体中正成为风尚。从娃哈哈的宗馥莉、通威股份的刘舒琪到新希望的刘畅,一批女性继承人正走向前台。


她们通常拥有海外名校教育背景、金融或投资从业经验,以及超越父辈的国际化视野。她们的集体登场,不仅仅是财富的传承,更是经营理念、全球化思维与产业野心的迭代。


卧龙电驱寻求“A+H”双平台上市,清晰地反映出中国高端制造企业在资本战略上的成熟。


A股市场提供本土估值基础和流动性,而港股上市则不仅是融资手段,更是其与国际资本接轨、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升级全球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一步。


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港股能否给到比A股更高的估值?当前卧龙电驱A股市盈率约32倍,而机器人概念股普遍超过50倍。


若港股发行成功,陈嫣妮计划将募集资金的30%投入机器人关节电机产线——这条赛道正直面波士顿动力、特斯拉Optimus等全球巨头的竞争。


No.06

老牌制造企业的“惊险一跃”



从木匠厂长到跨国企业掌舵人,陈建成用前40年完成了“从0到1”的原始积累;如今,“80后”女掌门陈嫣妮要带领企业完成“从1到N”的惊险跳跃。


港股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全球化2.0的起点。 正如陈建成常告诫后辈:“现在很多年轻人学历高、英文好,但只靠这个是不够的。


企业家都是‘枪林弹雨’里出来的。” 站在父辈肩膀上的陈嫣妮,正试图用“资本+技术”双引擎,驱动这条东方卧龙冲向更辽阔的天空。


她的接班与突围,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故事,更是中国民营经济在产业升级、代际传承与全球化竞争大时代下的缩影。


卧龙的答卷,关乎传承,更关乎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财经   上虞   民企   浙江   卧龙   机器人   电机   业务   企业   赛道   父女   女儿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