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推荐页上,一场荒唐的求婚直播正在实时推送。31岁的已婚网红单膝跪地,手捧戒指,周围15个工作人员伪装的路人鼓掌欢呼。直到警方通报揭穿真相,5人被行政拘留。
这场闹剧的围观者中,有人真心祝福,有人质疑炒作,更多人只是随手划赞然后忘记。我们集体参与了一场审丑狂欢,却少有人思考: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习惯这种“低俗正常化”的内容?
审丑文化并非新生事物。早在互联网初期,“芙蓉姐姐”凭借出位造型和自信言论引发全网围观。当时的审丑还带着某种猎奇和戏谑的成分,大众心态更多是“看看多么不可思议”。
然而如今的审丑文化已经产业化、规模化、常态化。
从“郭老师”的故意丑态到“人类高质量男性”的怪异举止,从土味社会摇到低俗求婚剧本,审丑内容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策划、拍摄、推广、变现一气呵成。
早期审丑还有几分无意为之的天真,现在则完全是精心计算的流量生意。背后的MCN机构深谙“黑红也是红”的道理,甚至专门研究如何通过突破底线来获取关注。
为什么这类内容会有市场?这届年轻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生存焦虑和价值困惑。
当“努力工作就能过上好生活”的传统路径变得模糊,当买房结婚生子的标准人生模板难以实现,部分年轻人开始选择一种消极反抗:“如果无法获得主流认可,那就主动拥抱边缘。”
这种心态下,审丑文化成了一种另类出路。正常的才艺展示需要长期积累,而出位表演门槛低、见效快。那些选择参与审丑创作的人,本质上是在用尊严换取可能的阶层跨越机会。
而围观者的心态同样复杂:一方面获得“我比他们强”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也在这种集体嘲讽中释放现实生活的压力。
平台算法在这场审丑狂欢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唯流量论”的推荐机制正在系统性奖励低俗内容。
算法无法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它只有一个判断标准:用户 engagement(参与度)。而低俗内容恰好最易引发强烈情绪反应——无论是震惊、愤怒还是嘲笑。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低俗内容获得更高点击率 → 算法给更多推荐 → 创作者获得流量收益 → 更多人模仿创作 → 低俗内容泛滥成灾
真正的专业创作者反而陷入困境:精心制作的内容数据不如一个夸张鬼脸,深度思考的文章比不上情绪宣泄。当流量成为唯一评判标准,内容生态的劣币驱逐良币几乎不可避免。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是我们选择了审丑,还是审丑塑造了我们?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人类对负面信息有天然的注意力偏向。 evolutionary speaking,关注危险和异常有助于生存。但在算法放大下,这种偏向被极端强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消费这类内容正在改变我们的认知习惯:
我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变短;
我们对复杂问题的耐心降低;
我们对正常美好事物感到乏味;
我们需要越来越强的刺激才能获得相同程度的满足。
这就是最可怕的异化:我们在消费内容的同时,也在被内容重新编程。
西安警方拘留低俗求婚策划者的处理,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的契机。治理低俗内容固然需要平台加强审核和执法部门介入,但更需要一场关于数字时代内容价值观的公共讨论。
我们应该追求一种更健康的内容生态:
算法不应该只优化停留时长,还应该评估内容的信息密度和情感价值;
平台不应该只打击违规内容,还应该主动推广优质创作;
创作者不应该只追逐流量,还应该思考自己的社会价值;
用户不应该被动消费,还应该主动选择更有意义的内容。
如果我们永远只给算法喂食垃圾,就别指望它能回报我们精神食粮。每一次点赞、每一次评论、每一次分享,都是在为我们想要的世界投票。
#5人策划低俗求婚剧本炒作被行拘#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