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被认为是下一代最有可能承载手机功能的穿戴设备,也是科技巨头争抢的阵地,去年 10 月 Meta 发布 Ray-Ban Meta,到今年 5 月联想发布智能 AR 眼镜,再到 6 月小米 AI 眼镜的推出,科技巨头们纷纷下场,试图在这片新蓝海中抢占先机。
但近日1999的小米AI眼镜推出,并没有复制当年Airpod的火爆,用不温不火形容最为贴切,有不少粉丝抱着“尝鲜”的心态买来一试,大部分人的体验可以总结为:带有科技感的时尚产品,但要作为引发刚需的消费电子产品,AI眼镜目前技术尚未成熟,存在诸多痛点。
佩戴舒适度问题:AI 眼镜集成了多种硬件设备,如摄像头、麦克风、电池等,导致其重量普遍较重,小米AI眼镜重量大约为传统眼镜的2倍,并不适合长时间佩戴。
续航能力问题:由于 AI 眼镜需要实时运行 AI 算法,耗电量较大,Meta 的 Ray-Ban Meta 眼镜续航时间仅为 4 小时左右,而小米 AI 眼镜的续航时间虽有大幅提升但也只有 8小时,如果用于外出或办公难以支持一天的时间。
应用场景较窄:以小米AI眼镜为例,集成了摄像头、开放式扬声器、麦克风、和“小爱同学”问答的功能,目前主要功能主要集中在拍照、录像、语音通话等基础上,但这些功能通过智能手机可以更好的实现。用户总结AI眼镜比较适配的应用场景在户外旅游,可以边走边第一视角拍摄,以及参观博物馆,实时替代导游讲解的场景。
当前的 AI 眼镜更多扮演着手机配角的角色,类似于蓝牙耳机和智能手表的定位,AI眼镜要想近一步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刚需,恐下一代集合混合现实人机交互功能的眼镜才能满足,但目前有 AI 功能的眼镜暂时没有显示屏,搭载显示系统的眼镜又有其他各种问题。
而两年前苹果推出的混合现实眼镜Vision Pro,目前一样略显尴尬,虽然屏幕的沉浸式体验和交互功能让人有口皆碑,但是近3万人民币的价格,和约15个小米AI眼镜的重量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
尽管 AI 眼镜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大规模的量产实现,他早晚会有普及应用的一天。群智咨询预测,2025 年全球 AI 智能眼镜市场规模达 570 万台,同比增长 110%,到 2030 年有望突破 1360 万台。
虽然面临种种问题,但犹如当年的新能源车,巨头们的研发和投入,将不断使产品迭代和升级。2025 年标志着AI 眼镜市场正式开始从技术验证期转向商业化阶段,或许未来他会像一个会各国外语、智商和朋友差不多的 “好闺蜜”,有很多事可以跟它聊,有很多事可它会独立地、很聪明地完成,这个事或许两三年之内就能实现。
——END——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