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我国科学家通过脑脊接口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医学进展,使瘫痪患者能够重新行走,这对西方在神经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挑战,并为全球数百万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脑脊接口(BSI)技术,通过建立“神经旁路”,使四名重度瘫痪患者恢复了部分运动能力。
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重大进步,也对西方长期主导的神经技术领域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
这项全球首创的医学突破由复旦大学脑智科学与技术研究院(ISTBI)的贾福民教授领导。他的团队在上海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完成了这项开创性的手术。该手术采用微创方式,在大脑运动皮层和脊髓中植入微型电极,构建了一个绕过受损脊髓的人工神经通路。
贾福民团队开发的“三重整合脑脊接口技术”在治疗脊髓损伤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该系统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解码大脑信号,并向损伤部位以下的脊神经发送精确的电刺激。
整个手术过程高效便捷,仅需约四小时即可完成。植入大脑的电极直径仅约1毫米,极大地降低了手术风险。
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令人振奋。在术后24小时内,即可观察到患者腿部出现活动迹象。部分患者在两周内便能实现对双腿的自主控制,并尝试迈步行走。
其中一位名叫林的患者,在一次意外摔倒后瘫痪两年,于2025年1月8日接受了BSI手术。术后第3天,他已经能够通过大脑发出的信号控制双腿移动;术后第15天,他在借助悬挂支撑的站立框架的情况下,成功行走了超过五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康复进展。
与西方竞争对手(如Neuralink)相比,中国的BSI技术展现出多项优势。首先,中国的系统创伤更小,仅需植入两个直径1毫米的电极,而Neuralink则采用更为复杂的大脑芯片。这种微创方法显著降低了手术风险并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
其次,中国的BSI技术见效更快。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即可观察到腿部活动,并在两周内开始尝试行走。相比之下,截至2024年年中,Neuralink的临床试验进展相对较慢。
此外,中国在医疗器械标准化和合规性方面的严格要求,有望加速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其更快地惠及全球瘫痪患者,从而在这一领域超越西方竞争者。
中国在脑脊接口技术上的突破,标志着神经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预示着未来医学和患者护理的巨大变革。
这一进展有望加速全球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进程,催生出更为先进的神经旁路系统,并将其应用范围扩展到脊髓损伤以外的更多疾病领域。
中国BSI技术的成功,很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对神经技术领域的新一轮投资和研究热潮。例如,中国脑机接口公司StairMed近期获得了巨额融资,用于开发符合医疗器械标准的高通量植入系统。
这一趋势,加上中国积极推动脑机接口技术标准化的努力,有望推动该领域的快速创新和商业化进程。
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成熟,它们的应用范围将不仅仅局限于运动功能的恢复,还将有望彻底改变中风、帕金森病以及其他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方式。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