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晨报
川军出川。
抗战前线的勇士们。
川军魂雕像。
有些人和事,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但有一段历史,无论岁月如何更迭,都不会从我们的记忆里抹去。相反,还会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心上,甚至融入血液,化为基因。
回顾抗战的那段历史,要讲述那一群人的故事,绕不开一个字: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那些以热血铸就长城的人,那穿越千山万水始终不渝的炽热爱国情怀,是沉重的,庄严的,不可亵渎的。
壮士出川
谱一曲豪迈悲壮的歌
入川难,出川难。这个“难”字,却被一个特定团体,或者说一个特定名词给改变,这就是川军——对于出川抗日的350万川军来说,这条路的险峻无法形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88年前的川军,比两千多年前的刺秦壮士荆轲更有“一去不复还”的豪情与悲壮,因为他们肩负着四万万同胞的生命与爱,更肩负着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民族精神。
壮士出川!好一个“壮士”!好一个“出川”!于是,眼前不由得浮现起这样的场景:
1937年7月8日午后,成都大街小巷响起极为罕见的急促叫卖声:“号外!号外!卖号外!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借口演习中一个军曹失踪,侵入宛平县城,我卢沟桥守军吉星文团当即奋起抗战……抗战爆发了!”
是的,抗战爆发了。此前,日军侵略东三省已经六年,那一曲《松花江上》曾经让多少东北同胞血泪横流?又让多少热血男儿血脉偾张?国难当头,凡是爱国的人,谁还能安枕?于是,“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四川王”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吁请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8月7日,刘湘慷慨说出“抗战,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的话,这个一直在打内战的大军阀,在民间的形象瞬间扭转过来。
当以打内战出名的四川纵队司令唐式遵也吼出“此行决心为国雪耻,为民族争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复,誓不回川”口号的时候,该是多么催人奋进?当他朗诵“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句时,又是怎样一副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
当想起安县“模范父亲”王者成在送请缨出征的儿子王建堂时,拿出那面“死”字旗,我们的心会被怎样的壮怀激越给浸染?“死”字旗左方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奋勇直前,勿忘本分!”由此,在巴蜀大地,呈现出这样的壮烈场面:父送子,妻送夫,弟送兄……自古以来,青壮男子都是家庭顶梁柱,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家家户户送顶梁柱上了战场,剩下的就是老弱妇孺,生活当是艰难。然而,这壮烈而火热的场面不止一天两天,川人那份不做亡国奴的决心,浸透在骨子里,誓死要将侵略者赶出国门的信念,战胜了一切。
明末清初的四川文人欧阳直在他的《蜀警录》中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为什么会“天下未乱蜀先乱”?因为这是四川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所致。从军事上看,川地山势险峻,路难畅通,自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从经济上看,四川盆地中宜于农耕的川西平原有两万多平方公里,向来被称为“天府之国”,因此蜀地具备了易守难攻和粮草充足的军事和经济优势。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四川人民虽还未经历被日寇铁蹄践踏的痛苦,但他们的心,却与遭受蹂躏的同胞一起受难了。他们没有畏惧死亡,无论是上前线的壮士,还是后方的老弱妇孺,唯有保家卫国的朴素思想、渴望安宁生活的朴素愿望。
魂归他乡
赤子情怀撒遍华夏大地
资料记载,全国各省参加抗战的人数不尽相同,川军以350多万的数字排在第一,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返乡归来的川军仅剩13万余人。这是何等壮烈的为国捐躯,又是何等让家乡父老悲痛的惨烈数字?
在川军十大抗日名将中,有五位将领壮烈牺牲。川军总司令刘湘以47岁的人生历程,在烽火岁月里,留下了“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遗言。刘湘无疑是川军最具代表性的牺牲将领之一,他的遗言,代表了八年间陆续出川的抗战将士的心愿,因而很长一段时间,前线川军每天升旗时,官兵必同声诵读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川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在1944年豫中会战中英勇牺牲,年仅52岁;川军第122师师长王铭章在守山东滕县时,战至部队被打光,为国献出45岁的生命,为台儿庄大捷争取了宝贵时间;川军第145师师长饶国华在安徽省广德县一役中,眼见部队打光,日军仍强势攻来,于是饮弹自尽,誓死不做俘虏,牺牲时年仅42岁;川军第150师师长许国璋1943年在常德会战中不做俘虏饮弹自尽,献出了45岁的生命。他们牺牲时都正当壮年,面对强敌决不退缩,哪怕牺牲也在所不惜。
川军出川抗日初期,缺乏装备和作战地图,各部队仓促应战,伤亡惨重。在正面战场,川军承担着牵制日军的艰巨任务,常常在孤军奋战、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坚守阵地,不少部队甚至整建制被打散,但他们凭着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敢于与敌人近身肉搏,视死如归。在落后的装备条件下,部分川军的战斗表现甚至超越了国民党中央军,比如在淞沪会战中,川军26师就是最能打的5个师之一。面对日本侵略者,川军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勇气,他们抱着血战到底的决心,视死如归。
以他们为榜样,那些血气方刚的士兵更是勇往直前,国家、民族、亲人在身后,他们以血肉之躯阻挡强敌,用生命捍卫民族尊严。
资料显示,当时四川人口约5274.4万,出川的川军有350多万。也就是说,每17个川人中,就有一人出川抗战。惨烈的台儿庄战役之后,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极其感慨地说:“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川军之功,殊不可没!”那些牺牲的川军将士,用热血与忠诚锻造了这段历史,更以“牺牲人数乃全国之冠”的壮烈,谱写了川军慷慨就义的大无畏精神之歌。
前方吃紧
后方竭尽所能支援前线
当年出川的,又岂止是前方将士,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川,穷苦百姓勒紧裤腰带,将钱粮交公,用绵绵不绝的爱与信念,支持前线将士、支撑亲人在前线的抗战意志。
后方捐献的物品中,除了粮食,还有毛巾、手巾、布鞋……荣昌安富镇盛产陶器,许多陶艺师烧制出陶器军用水壶送上前线。虽然陶器军用水壶易碎裂,但在物资匮乏的当时,这陶壶既代表了后方家乡父老期盼亲人平安归来的易碎的心,也代表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精神,演绎了一段荣昌人民支持抗战的传奇。
1938年2月,当日机炸弹从空中落在重庆土地上开始,重庆人民经历了长达六年多的“空袭”“警报”“跑防空洞”的噩梦岁月。前方浴血,后方受难,死难者屈辱的灵魂在家园上空久久飘荡,不驱赶侵略者出中国,他们的灵魂得不到安宁。死去的亲人越多,越能激发起四川热血男儿的保家卫国之心。当大半个中国相继沦陷在日寇手里时,中国远征军受命奔赴滇缅作战。历时三年零三个月,40万远征军伤亡近20万人。在抗战后期的艰难岁月里,4万多川籍远征军在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中,打出了川军的威风与尊严。
巴蜀大地
火一般炽热的爱国情怀
80多年过去了,中华民族终以“抗战胜利”的历史,结束了那场历时14年的酷烈战争——不,抗战的心,也许更久: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开始,从1898年日本在天津建立在中国第一个租界开始,从1914年11月日军占领青岛开始,从1931年9月18日哀哀哭泣的松花江开始……中华民族在深重苦难中反思、觉醒、抗争,让川军在那段烽火岁月里,洗刷了“鸦片鬼”的耻辱。
当年的出川,是一种毅然决然的行动,是被蹂躏的心冲破怯懦坚冰的决心,是350多万人共同谱写的一曲抗战壮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或许,在唐代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旅居四川的诗圣杜甫,早已诠释了“出川”的历史意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正是川军将士壮烈牺牲令天地动容的真实写照吗?川军为守护民族尊严与家园的精神,不正如流之不竭的长江水,卷起滔天巨浪,挟着万钧之势“滚滚而来”吗?
千年前的杜甫,以一支毫笔写尽其忧国忧民之心;千年后的川军,则用热血与生命,在战火里历练出为国尽忠的情怀。一个是瘦弱清冷的文人,一个是一群钢铁铸就的不死灵魂,当他们在出川的意念里隔空对望时,抗战14年的战火与悲壮,想必早已为杜甫披甲。于是,相隔千年的“出川”,岂不正是“蜀道难于上青天”最好注解吗?
(特约撰稿 风中一影)
(图片由作者提供)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