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发声力挺!继“毁”掉扁担女孩后,“工地大叔”恐怕步入后尘

文|川页

毁神容易,造神难!

“工地大叔”和“扁担女孩”的走红之路,真是完全印证了这句话。

01

在北京图书大厦的读书会现场,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当多数人穿着西装革履现身时,一位衣着朴素的农民工成了独特的风景。

起初,人们以为他是现场工作人员,没想到他也是来读书会看书学习的。

记者注意到他后,上前与他交谈。

这位大叔名叫刘诗利,平时在工地上靠绑钢筋、搬水泥赚钱。

尽管生活压力巨大,他却始终没有放弃读书的爱好。

他很清醒地认识到,挣钱是为了生存,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而不是唯一的目标。

即便再忙再累,人活着也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和爱好,

而他的追求就是多读书、多学习。

“学到老,活到老” 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人到中年,他依然没有放弃学习,也从不自怨自艾。

不过,他平时很少买书,一方面是想把钱省下来给家里人,

另一方面是工地上环境复杂,很容易把书弄脏。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对书籍有着发自内心的爱护,并非装模作样。

在现场,有人看到刘诗利有些局促的样子,便决定送他一本书。

这个举动让刘诗利有些不知所措,但从他的表情能明显看出,他内心非常开心。

而他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后,也引发了热烈讨论。

起初,网友们的反馈积极和谐,很多人都对他的行为表示钦佩。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愿意抽出时间读书学习的人越来越少,

而他却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这一爱好,这种精神激励了许多平凡人在忙碌中坚守自己的热爱。

随着这位工地大叔的走红,他身边的人也知道了这件事。

出人意料的是,刘诗利得知自己走红后却感到担忧,

他觉得自己形象不好,害怕给家人丢脸。

这种 “底层” 的自卑似乎已深植于他的内心。

幸运的是,他的家人并不这样认为,否则他可能都不好意思再坦然地去读书了。

相反,家人觉得这件事很有趣,完全不觉得他丢人,这也让他稍微放下了心中的负担。

刘诗利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后,

大家了解到,这位工地大叔的生活虽不算极度困苦,但也颇为拮据,

因此他只能在图书馆看书,舍不得买书。

他的阅读喜好也很明确,偏爱古诗词和技能类书籍,

既追求精神世界的滋养,也注重知识对现实生活的帮助。

本以为这样积极向上的故事,会激励更多人热爱阅读,可网络上的评论却逐渐走向负面。

不少网友质疑这是精心设计的 “剧本”,认为刘诗利的经历和表述都是提前规划好的。

还有人指责媒体 “消费农民工”,

觉得工地工作繁忙,工人根本没有闲暇去图书馆,认定这一切不过是 “作秀”。

这些无端猜测,让人心寒,也折射出网络舆论的复杂与荒诞。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 “扁担女孩” 的经历。

她也曾因独特的行为在网络走红,起初收获无数赞美,大家都觉得她质朴又坚韧。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就有人跳出来说,她的行为稀松平常,根本不值得报道,

甚至同样被贴上 “作秀” 的标签。

更过分的是,部分人为了博眼球、赚流量,不惜冒用她的身份,四处造谣。

在高考成绩公布前,就有人编造她考了七百多分的谣言,

不明真相的网友信以为真,纷纷传播,将她捧上神坛。

可一旦真实成绩与传言不符,等待她的恐怕就是铺天盖地的指责与嘲讽。

幸运的是,扁担女孩的高考成绩虽未达到谣言中的 “七百多分”,但也顺利过了本科线。

然而,网络的记忆总是短暂,短短几天,她便淡出公众视野,回归平凡生活。

即便如此,未来她的每一个人生选择,都可能再次成为外界议论的焦点,

这种无形的关注,让她失去了选择生活的 “自由”。

如今的工地大叔刘诗利,同样陷入了这样的舆论漩涡。

面对网络上 “农民工不该出现在图书馆”“爱读书为何还是农民工” 等质疑声,

刘诗利或许会陷入自我怀疑,甚至动摇坚持读书的信念。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坦然面对无端猜测和恶意揣测。

但鲜为人知的是,他曾是一名民办教师,出于生计才转行成为农民工。

这份教书育人的经历,解释了他对书籍的热爱与执着。

若不是生活所迫,他或许会一直坚守在讲台。

随着真相浮出水面,舆论风向开始转变,不少人意识到自己的误解。

而央视的力挺发文,更是为这场争议画上了句号,彻底击碎了不实猜测。

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何大众总习惯用刻板印象给他人 “定性”?

农民工为何不能热爱读书?外卖员为何不能写诗?清洁工为何不能研究哲学?

这种偏见的根源,在于人们总用单一标准衡量他人的价值,却忽视了每个人都有追求精神世界的权利。

刘诗利和扁担女孩的经历,本质上是普通人对抗偏见的缩影。

他们用行动证明:职业身份不应成为束缚个人追求的枷锁,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

就像工地的钢筋水泥,困不住刘诗利对诗词的向往;

高考分数的高低,也定义不了扁担女孩的人生。

而这些普通人走红后的遭遇,暴露出网络舆论的无常与残酷。

人们轻易地给予赞美,又毫无根据地发起攻击,

用臆想代替事实,用恶意揣测善意。

这种现象不仅伤害了当事人,也让更多真诚分享生活的人望而却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会尊重差异、放下偏见。

与其用狭隘的认知去评判他人,不如给予理解与包容。

毕竟,真正的自由,是不受外界眼光束缚,勇敢追寻内心热爱。

而这,也正是刘诗利的故事带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4

标签:娱乐   扁担   后尘   大叔   工地   央视   女孩   农民工   网络   舆论   内心   偏见   读书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