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与西贝来了一场深度较量,由此开始了西贝的下坡路。
创始人贾国龙一套硬刚、煽情到降价的迷之操作,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西贝也从年营收62亿的餐饮巨头,沦落为日亏百万的明日黄花。
近期西贝更是开始一大波降价,但尽管降价却也救不了西贝日益下滑的业绩,那么西贝究竟是如何沦落至此的呢?降价又代表了什么呢?

回想当年,这个靠5000元起家的男人,信奉的就是一股“踹一脚”的愣劲。
在他一手打造的餐饮帝国里,他就是那个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这种风格在餐饮业野蛮生长的扩张期,简直是无往不利。

正是这种不容置疑的强人风格,让西贝在众多餐饮品牌中,精准地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商场里的“带娃食堂”。
贾国龙敏锐地抓住了中产家庭的核心痛点:不是为了吃一道什么具体的菜,而是需要一个安全、便利、能解决家庭用餐问题的“方案”。

于是,西贝的一切都围绕这个方案展开。开放式厨房让你看到后厨的一举一动,给你安全感。红白格的桌布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
“25分钟上齐菜”的承诺,更是直接解决了家长们带着饥饿孩子时的焦躁。这一切,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西贝的“高溢价”买单。
这不是在为菜品付费,而是在为一整套精心设计的服务和安心感付费。这种商业模式的建立,正是贾国龙强硬决策风格的完美体现,也支撑起了西贝年营收62亿的庞大身躯。

然而,让贾国龙在实体商业世界中所向披靡的“硬刚”逻辑,在虚拟的网络舆论场上却彻底失灵了。
他根本没意识到,时代变了,游戏规则也变了。

当罗永浩的批评传来,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倾听消费者,而是“有刁民想害朕”。他将一个消费者的正常反馈,硬生生解读为一场有预谋的商业战争。
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堪称公关灾难的教科书。贾国龙把围观的网友当成了对立面的“黑社会小弟”,紧急召集了1.8万名员工,开了一场“作战”动员大会,气氛搞得像要上战场。

他似乎觉得,只要声势浩大,就能吓退所有质疑。这种认知上的断层,暴露了他对网络世界松散连接、去中心化本质的极度无知。
他完美避开了所有正确选项。第一步,拿出各种合规文件,强调自己的经营完全合法。这就像在对一个抱怨菜咸的顾客说:“我有营业执照,你凭什么说我?”

这种逻辑,非但没有安抚情绪,反而把消费者彻底推到了对立面,矛盾迅速激化。
硬刚不成,他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煽情。一篇名为《7岁的毛毛》的狗血文章横空出世,紧接着又是充值送房这种离奇的营销,结果可想而知,全网群嘲,西贝的公信力彻底破产。
海底捞等同行面对危机时快速道歉、把顾客当上帝的成熟应对,更衬托出此刻西贝的“巨婴”状态。

面对断崖式下跌的营业额,贾国龙的强硬风格再次主导了他的决策。
只不过这一次,不是自信的进攻,而是恐慌之下的自救。他做出了一个看似果断的决定:全线产品降价20%到40%,再配合上大量发放的代金券,试图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把顾客拉回来。

这一刀,砍向的不仅是价格,更是西贝品牌的命根子。这个动作无异于向市场承认:我以前的高价就是虚的,我亲手撕掉自己“品质”和“溢价”的标签。
短时间内,靠着代金券,客流量确实回来了。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新来的客人大多是冲着便宜来的,客单价大幅下跌。

这意味着西贝亲手摧毁了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品牌护城河,被迫从中高端餐饮的赛道,降维到大众快餐的泥潭里,要跟那些汉堡、面馆去拼性价比。
这恰恰是西贝最陌生的战场。

西贝的核心资产,是那12万亩莜麦基地和四个中央厨房构成的强大供应链,这些是为高品质、高溢价服务的,而不是为了打价格战。
如今,品牌形象一落千丈,想要再把价格涨回去,难于登天。贾国龙的一次“果断”决策,让整个企业陷入了长期的战略被动。

西贝的未来,取决于贾国龙能否真正走出自己一手打造的成功神话。
过去那种“拍脑袋”式的决策模式,曾让他获得巨大成功,也让他栽了跟头。

从2016年到2023年间,他陆续推出的9个副线品牌,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那个卖到23元的“中国堡”,至今仍是笑柄,这些失败的共性,就是产品严重脱离市场实际需求,纯属创始人的一厢情愿。
他对重复的错误并不敏感,就像他早已忘记了过去因为21元馒头、996言论等负面舆论引发的争议一样。

陷入困境后,贾国龙又一次展现了他性格的另一面,他开始寻找学习的标杆,把目光投向了“胖东来”。他高调地喊出“向胖东来学”,甚至豪掷5000万给员工分红和发放应急补贴。
然而,他似乎只学到了皮毛。胖东来的核心,并非是敢于分钱,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逻辑和由此带来的服务水平提升。

贾国龙的模仿,并未触及根本,西贝的服务体验依旧没有质的改变。
所幸,西贝的家底还算厚实,那坚实的供应链基础和依然存在的家庭用餐市场需求,让它没有被彻底击垮。转机,直到今年9月才姗姗来迟。

西贝终于开始做一些“正确但迟到”的整改:推出儿童餐现做、羊肉串现串,落实明厨亮灶并升级食用油。
这些举措,标志着一种可能的转变——西贝正在尝试从一个靠创始人故事和人设驱动的企业,回归到餐饮的核心,也就是产品本身。这迟到了一年的动作,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开始。

西贝的这堂“血泪教训”课,其实是给所有传统企业的创始人上的。

学会放下身段,补上认知课,真诚地与公众沟通,踏踏实实地回归商业的基本逻辑,远比任何荡气回肠的“江湖恩怨”或催人泪下的“自我感动”都来得重要。
要是再犯同样的错,别说千亿梦,恐怕连西北菜一哥的位置都保不住。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