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泉州湾的货轮鸣笛驶过古刺桐港遗址,当厦门港的集装箱吊臂掠过鼓浪屿的晨雾,300多年前那艘悬挂着“国姓爷”旗帜的战舰,仿佛仍在海峡的波光里留下剪影。
福建的海洋基因,与家国大义紧密相连。从宋元时期刺桐港的千帆竞发,到明清之际海商集团的纵横捭阖,八闽儿女向海而生的勇气里,始终激荡着捍卫疆土的赤诚。郑成功正是这一传统的集大成者——他以石井古镇为起点,带着闽南人“爱拼敢赢”的闯劲扬帆出海,在惊涛骇浪中构建起横跨海峡的力量,最终以“开辟荆榛逐荷夷”的壮举,将海洋抗争精神推向巅峰。这种既懂经略海洋更守家国底线的特质,正是福建海洋英豪最鲜明的标识,成为福建海洋文明中“敢向潮头立”的精神图腾。
福建的海洋史上,从来不缺劈波斩浪的英豪。郑成功之前,明代航海家漳州人王景弘,与郑和一起以长乐为驻泊基地,八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中,福建水手占比超过六成,泉州的造船工匠为舰队打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福船,长乐太平港的灯塔,曾为宝船指引过航向。明朝时期的闽南人颜思齐,招徕漳泉移民,对台湾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拓垦,被称为“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福州侯官人张经,领导取得浙江海域王江泾大捷,为大明立下抗倭平寇第一功;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等在闽海英勇作战,谱写了抗倭壮烈篇章。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和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郑成功之后,闽海英豪的精神依然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和延续。1874年,沈葆桢率福建船政军舰开进台海,逼退借故占台日兵,闽台联防保台湾安定。面对外来侵略时,闽海英豪毫不畏惧,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海洋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这些英雄的涌现,绝非偶然。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迫使先民不得不向海洋寻找生机。从宋代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到明代月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海洋不仅是生存空间,更是文明通道。在莆田湄洲湾,林默娘(妈祖)从民间航海保护神升格为世界级海神,其信仰本身就是福建人海洋精神的集体投射——既敬畏风浪,更敢于征服风浪。这种精神在明代中后期达到顶峰,以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为代表的闽南海商集团,建立起连接中国、日本、东南亚的贸易网络,甚至拥有能与西方殖民者抗衡的海上武装,成为早期全球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东方力量。
南安市武荣公园郑成功钟楼(资料图片)
300多年潮起潮落,郑成功精神早已融入两岸血脉。台湾岛上遍布的郑成功史迹,与南安故里的宗祠陵墓遥相呼应,构成跨越海峡的文化坐标。每年数万台湾信众跨海谒祖,不仅是对先贤的追思,更是对“两岸同根、海洋同源”的集体认同。
如今,这份精神正转化为福建建设海洋强省的动力,从宋元古港的复兴到海峡两岸的融合发展,海洋文明的基因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
当潮声再次漫过石井的海岸,我们听见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一个民族向海而生的雄心——那是王景弘的帆、俞大猷的剑、郑成功的舰共同铸就的精神图腾,永远镌刻在福建的山海之间。
来源:福建日报
更新时间:2025-07-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