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维文近日因在北京的一场音乐会上露脸,再度成为热议焦点。很多人对此感到新奇,毕竟这位民歌歌手近年来在演艺圈少有露面,无论线上动态还是商业舞台都极其低调。然而,此次“阎老师”亮相,门票一经放出就被追捧,人们为了一睹现场表演甘愿彻夜难眠。
事实上,阎维文并未像外界想象的那般“隐身”。与始终依靠流量维系曝光的新一代歌者不同,他将精力投入到了挖掘和传承传统民歌。早在二十年前,阎维文便走访中国诸多省份,通过实地录音记录那些岌岌可危的原生态旋律。他的努力结出了诸如《西域情歌》《黄土情歌》这样的专辑,将木卡姆、陕北信天游等以现代方式带进年轻听众的耳朵。许多人或许不知,他所进行的是一项远离聚光灯却极致艰辛的文化抢救工程,其价值远非常规娱乐可比。
近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他对于民族音乐现状的思考。在担任全国器乐大赛评审期间,阎维文提及当前不少青年歌手技巧不牢、文化底蕴薄弱,并坦陈民族声乐若缺乏创新难以引起新一代认同。值得追溯的是,李双江关于“唱歌需打动人的内心,而不只是形式”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回望1999年春晚或更早的八一晚会,阎维文凭一首《小白杨》便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那种质朴的力量至今令人难忘。这首歌曲背后真实的故事——边防军人携带幼树征战边疆、守护哨所,也让作品流传至今,不断生发新的情感共鸣。
同辈歌手李双江的经历亦说明,在浮华之外,民歌韵味长存。电影音乐《小竹排》及荣获中国首枚金唱片的《红星照我去战斗》,彰显了老一代艺术家的非凡影响力。时至今日,阎维文依然会受邀参与各地演出,如在平遥举办的特殊门票活动,每每激起当地文化旅游的热潮。尽管外界变化万端,他始终坚守为士兵、为普通百姓歌唱的初衷。
值得注意的是,阎维文几十年来默默从事民歌田野收集和改编,这对于当下围绕流量旋转的业界来说,是一股难得的“反潮流”力量。比起聚光灯下的喧闹,他更像一名静修的园丁,将地方民族曲调一点点保存、焕新。阎维文的人生轨迹或许说明,真正具有穿透力的声音,只来源于长久的积累与耕耘。
阎维文的坚持,为当代民歌留下了坚实的坐标。
更新时间:2025-09-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