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斤冰20块?打工人拼冰续命,巨头卖天价

这年头,连水冻成块都敢跟打工人叫板了。

便利店冰柜里,160克冰杯标4块,比旁边3块5的可乐还横;山姆货架上,2公斤农夫山泉冰块卖22.8,合着每瓶水冻成冰身价翻5倍;奶茶店冰块更绝,喝一口可能窜稀三天——合着打工人夏天想吃口冰,要么钱包大出血,要么肠胃遭大罪,选吧,反正左右都是死。

更魔幻的是,当我们为几块钱的冰杯肉疼时,巨头们正扛着铁锹冲进冰块生意:农夫山泉建冰厂,蒙牛伊利推冰杯,711罗森自己造冰……本以为大佬来了能打价格战,结果呢?冰块没便宜,反倒冒出一堆“科技狠活冰”“定制工艺冰”,价格比以前还离谱。打工人这才反应过来:合着你们不是来送清凉的,是来收“高温智商税”的啊?

一、打工人的“冰”苦求生:要么被刺客扎,要么被细菌干

天津宝妈小昕的夏天账单,能把人看沉默:便利店冰杯4块一杯,一周买5回;冰球6块一个,孩子吃冰粉得用;硅胶模具买了十几个,冻出的冰带着冰箱里腊肉味;最后狠下心买299元制冰机,发现冰化得比工资到账还快——前前后后花了1000多,连口干净便宜的冰都没捞着。

这哪是买冰,这是给冰块当孙子。

北京国贸的龙兰更绝,想一步到位买带制冰功能的冰箱,结果被价格干懵:LG带冰球功能的冰箱1万5,不带制冰的才4000。销售还说这冰球高贵,24小时最多冻5个,“比老母鸡下蛋还费劲”。更坑的是得接水管,要么全屋净水,要么旁边蹲桶纯净水,“买个冰箱跟供祖宗似的,还得配个专属水源”。

打工人想买点体面的冰,咋就这么难?

转头看向奶茶店,以为能捡个便宜。瑞幸点杯冰咖啡,跟店员要杯“冰水”;蜜雪冰城花1块买冰杯——听起来挺美,实操起来全是坑。瑞幸的“冰水”经常是半杯冰半杯水,蜜雪冰城的冰杯得靠抢,去晚了要么是冰水混合物,要么直接断货。最要命的是“老爸评测”扒的:13家奶茶咖啡店,11家冰块菌落总数超标,4家大肠杆菌超标。网友锐评:“自来水都比这冰块干净,喝奶茶约等于喝细菌浓汤。”

合着现在的冰块市场,就是个“双向奔赴”的骗局:便利店卖“天价刺客冰”,奶茶店卖“细菌拉稀冰”,打工人夹中间,要么被钱扎心,要么被细菌扎胃。

二、冰块凭啥比水贵10倍?资本:我们玩的就是“身价逆袭”

有人算过一笔账:制冰厂1公斤冰成本2块,装个杯卖4块,翻2倍;农夫山泉2公斤冰22.8,翻10倍;奶茶店一杯冰免费送?别傻了,早算进18块的奶茶价里了。水这玩意儿,在自然界免费,进了自来水厂5块1吨,装瓶成纯净水翻400倍,冻成冰再翻10倍——这哪是水循环,这是资本的“身价逆袭剧本”。

冰块到底贵在哪?制冰厂老板刘夏一语道破:“冰这东西,出厂价良心,一到渠道就变黑心。”

先说生产成本:制冰厂用的水得净化,反渗透膜700块一张,每月一换;制冰机几十万一台,不能24小时开机,得定时清洗;工业用电比居民电贵,3吨水才能冻1吨冰——这么算下来,1公斤冰成本1.6到2块,确实不贵。

但冰块从工厂到便利店,得闯三关“吸血鬼”:
第一关是包装。冰杯的杯子0.4块,封膜0.3块,外箱0.2块,1公斤冰装6个杯,包装成本就占4块多。
第二关是运输。冰块娇贵,得冷链车0度以下运输,比杨贵妃吃荔枝还难——荔枝坏了是臭,冰块化了是水,损耗率超高。南京冰厂运300公里到上海,一辆冷链车900块,分摊到每个冰杯0.3块。
第三关是渠道。便利店房租、水电、人力,哪样不要钱?冰杯放冰柜占地方,化了还得扔,最后不得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4块钱的冰杯,便利店至少赚2块,比卖可乐还狠。

更损的是巨头的“科技溢价”。农夫山泉说自家冰块用“24小时缓慢冻结工艺”,融化速度慢20%——听着挺玄乎,制冰厂老板张正明笑了:“机器高端,技术不高端,买台好机器谁都能做。”说白了,就是靠品牌溢价割韭菜:农夫山泉的水卖2块,冻成冰就能卖11块1公斤,你买的不是冰,是“农夫山泉”四个字。

三、巨头都来抢冰了,打工人的冰却更贵了?

今年夏天,冰块生意突然成了香饽饽。农夫山泉、蒙牛、伊利跨界下场,711、罗森自己造冰,盒马、小象超市找代工厂——按理说,大佬多了该打价格战,结果呢?冰块价格没降,小厂先倒了一片。

南京冰厂老板张正明快哭了:“农夫山泉进市场,直接买一送一,买果汁加1块送冰杯,便利店都被抢光了。我们小厂去谈合作,采购直接甩脸:‘你们怎么比农夫还贵?’”巨头根本不靠冰块赚钱,就是拿冰块当引流工具,顺道把小厂挤死。

更讽刺的是,巨头越卷,打工人越惨。以前小厂还能靠低价走散户,现在巨头把渠道垄断了,便利店只认大品牌,散户想买便宜冰,只能去制冰厂扛——20公斤40块,确实便宜,但得自己搬,回家没地方放,最后还得花600块买个冰柜。天津宝妈小昕就这么干的:“为了省冰钱,先花600买冰柜,这账算得我脑壳疼。”

这哪是高温经济,这是“高温劫贫济富”。资本把最基础的降温需求,包装成“轻奢体验”:喝冰咖啡得配冰球,吃冰粉得用定制冰,连喝口凉白开都得加“慢冻工艺冰”——打工人想凉快?行啊,先掏钱买“冰的仪式感”。

有人说:“不就几块钱的冰吗?至于这么较真?”可你想过吗?去年是雪糕刺客,今年是冰块刺客,明年会不会是空调刺客、风扇刺客?当资本开始盯上我们喝的水、吹的风、吃的冰,当最基础的生存需求都开始“分层定价”,打工人的夏天,早就不是热不热的问题,是还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

四、打工人的反击:从“拼冰”到“冻馄饨盒”,我们只是想吃口冰

面对天价冰,打工人的智慧永远在线。

小昕把“制冰厂买冰”攻略发到网上,立刻炸出一群“拼冰搭子”:有人骑共享单车去拉冰,有人喊跑腿代取,20公斤冰4个人分,人均10块钱,够喝一周。社交平台上,“自制冰块平替”成了热词:用密封袋冻冰、拿馄饨盒冻冰、买无印良品保冷杯让冰多活2小时——打工人为了省几块冰钱,把生活技能点满了。

但这些“平替”,说到底都是无奈。馄饨盒冻的冰有塑料味,保冷杯贵过冰本身,拼冰得跟陌生人社交——我们只是想吃口干净便宜的冰,怎么就活得这么费劲?

更扎心的是,当我们为几块钱的冰精打细算时,巨头们正在拿着“高温经济”的报告庆功。奥纬咨询说冰杯销量两年涨300%,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48杯——这48杯里,有多少是打工人咬着牙买的“刺客冰”?有多少是为了不拉肚子硬着头皮买的“品牌冰”?

前几天看到个新闻:南京奥体为了给“苏超”降温,搬来大量巨型工业冰。评论区有人说:“运动员有巨型冰降温,打工人只能拼20公斤的食用冰。”可不是嘛,资本的夏天是“高端定制冰”,运动员的夏天是“工业巨冰”,只有打工人的夏天,是“拼冰”“冻馄饨盒”“喝细菌冰”的夏天。

写到这突然想起,小时候夏天没冰箱,奶奶会把井水装在玻璃瓶里,吊在井里冰镇,喝起来透心凉。那时候的冰不要钱,凉不要钱,快乐也不要钱。现在我们有了制冰机、冰柜、高端冰箱,却连一口便宜干净的冰都吃不起了。

这哪是时代进步,这是资本把我们的清凉,明码标价了。

最后说句大实话:打工人想要的不是“冰球自由”“慢冻冰自由”,就是单纯的“冰块自由”——不用拼,不用抢,不用怕拉肚子,几块钱能买一大袋,想怎么冻就怎么冻,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什么时候冰块能回到它该有的价格?大概要等资本觉得“割不动打工人的冰钱”了吧。但在那之前,我们可能还得继续拼冰、冻馄饨盒,或者——干脆忍忍,喝口热水?

算了,这么热的天,忍不了。拼冰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美食   巨头   工人   冰块   山泉   农夫   奶茶   刺客   冰球   夏天   馄饨   块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