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1937年冬天,南京城硝烟弥漫,日军的铁蹄已经逼到城下。
就在很多人以为城防已无希望时,南京市长萧山令却带着部下冲上前线,与敌人短兵相接,甚至拼起了刺刀。
那一战,血流成河,部下几乎全军覆没,而他也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饮弹自尽。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什么让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临危受命的六职市长
萧山令这个人,说起来还真是个传奇。1937年11月,上海刚刚失守,南京的局势一下子变得岌岌可危。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蒋介石把萧山令叫了过去。
你说这老蒋也真是的,一下子就给萧山令安排了六个职务:宪兵副司令、代理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
六个职务加在一身,这在当时可是前所未有的。
萧山令是湖南益阳人,保定军校毕业,这人有个特点,就是不贪钱、能管人。在那个乱世里,这样的人可不多见。
蒋介石曾经评价他说:"这是个实干派,不会拍马屁。"就冲这句话,你就知道萧山令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接到任命的时候,萧山令心里明白,这差事不好干。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象征意义重大,日本人肯定要拿下这里。
他接手的时候,南京城里已经是人心惶惶,很多有钱有势的人早就跑了,剩下的都是些普通老百姓和坚守岗位的军警。
萧山令到任后,马上就开始整顿南京的防务。
他把所有能动用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宪兵、警察、消防队,甚至连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电话局的接线员都武装起来。
这些人平时可能连枪都没摸过几次,萧山令硬是把他们训练成了能上战场的战士。
血战光华门的铁汉
12月5日,日军抵达南京外围,南京保卫战正式开始。
萧山令这时候展现出了一个职业军人的素养,他没有躲在指挥部里发号施令,而是经常亲自到前线察看情况。
光华门是南京城的重要门户,也是日军攻击的重点。
12月7日,日军的炮火特别猛烈,光华门一带打得天昏地暗。萧山令接到前线告急的消息,二话不说就赶到了光华门。
当时的情况有多惨烈?城墙被炸出了好几个大洞,到处都是弹坑,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血腥味。
萧山令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弹坑一个弹坑地查看防务,指挥部署。
他的副官劝他回指挥部,说前线太危险,萧山令摆摆手说:"士兵都能待在这里,我为什么不能?"
那几天,萧山令几乎是住在了前线。
他亲自检查每一个火力点,和士兵们一起吃饭,一起商量作战方案。士兵们看到这个市长大人都不怕死,斗志也就更高了。
12月9日,日军开始全面攻城,各个阵地都告急。
萧山令这时候显示出了他精通宪兵事务的能力,他把有限的兵力进行了重新调配,哪里最危险就把最精锐的部队派到哪里。
城墙上的守军换了一茬又一茬,萧山令始终坚守在指挥岗位上。
拒绝撤退的“硬骨头”
12月11日,南京城的防线已经全线崩溃,日军从多个方向突破了城墙。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按理说,这个命令一下,所有的部队都应该撤退到长江北岸,保存实力,以图来日再战。
萧山令收到这个命令的时候,正在城内组织最后的抵抗。他看了看电报,沉默了很久。
身边的参谋催促他赶紧组织撤退,萧山令却摇了摇头,说出了那句后来被人们传颂的话:"宪兵无后路。"
这句话说得简单,但分量很重。
萧山令的意思很明确,作为南京的最高行政长官和宪兵司令,他有责任保护这座城市和城里的老百姓。撤退可以,但他不能撤。
当天夜里,萧山令把所有能联系上的部队都集中到了下关码头一带,准备组织民众渡江。
这时候的南京城已经基本失守,到处都是逃难的人群。下关码头更是乱得一团糟,成千上万的人挤在江边,想要渡江逃生。
萧山令这时候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行政长官的责任心。
他组织宪兵和警察维持秩序,优先让妇女儿童上船,安排伤兵撤离。他自己呢?一直在码头上指挥,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先跑。
下关江边的最后一战
12月13日凌晨,日军已经逼近了下关。
这时候还留在南京城里的中国军队已经不多了,萧山令手下的宪兵成了最后的主力。
天刚蒙蒙亮,日军就开始了对下关的攻击。
萧山令这时候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他把身边的参谋都派去组织撤退,自己带着一队宪兵准备做最后的抵抗。
战斗从江边一直打到码头,又从码头打到街道。
萧山令这个平时在办公室里运筹帷幄的市长,这时候拿起了步枪,和普通士兵一样冲在了第一线。日军的人数占绝对优势,中国军队节节后退,伤亡惨重。
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萧山令的部下几次想把他推上筏子,让他渡江撤退。
萧山令每次都跳了回来,继续指挥战斗。他说:"我是南京市长,南京城还没有完全失守,我怎么能走?"
最后的时刻终于到了。萧山令的身边只剩下了几个宪兵,弹药也快用完了。
日军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情况已经绝望。就在这个时候,萧山令身上中了三弹,鲜血染红了江水。
萧山令知道大势已去,他不想做俘虏,更不想让日军拿他做宣传。
他掏出了手枪,朝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一代英雄,就这样在长江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死的时候,身边的宪兵没有一个投降的,全部战死在了下关江边。这就是南京保卫战中最悲壮的一幕。
萧山令牺牲后,日军占领了南京,随后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1940年,国民政府追赠萧山令为陆军中将。1984年,萧山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追认为"抗日革命烈士"。
这个湖南汉子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民族气节,什么叫做责任担当。
在那个国破山河碎的年代,正是有了这样的人,中华民族才没有被彻底击垮,才有了后来的浴火重生。
萧山令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在安全地带指手画脚的人,而是那些在关键时刻敢于承担责任、勇于牺牲的人。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与城共存亡",什么叫做军人的血性。在那个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正是这样的人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1. 《南京保卫战史料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
2. 《萧山令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3.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南京保卫战期间萧山令相关文件》
5.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