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最不需要的,就是“正确答案”
文|洪生鹏
上周在咖啡馆,邻桌一位母亲和初中生儿子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
“学校怎么样?”
“还行。”
“数学考了多少分?”
“就那样。”
“你跟小陈还一起打球吗?”
“嗯。”
三问三答,全程儿子没抬头看过母亲一眼,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快滑动。
母亲叹了口气,端起已经凉透的咖啡,眼神里写满无奈。
这样的场景,正在有些家庭上演。
青春期孩子最不需要的,就是“正确答案”
我们太急于纠正、指导、给建议了。
孩子说“老师真讨厌”,你立刻反驳“要尊重老师”;
孩子抱怨“学习真没意思”,你马上开启说教模式“不上好大学将来怎么办”。
有个父亲曾得意地说,他总能指出儿子想法中的漏洞。
直到有一天,儿子对他吼出:“我不要你告诉我什么是对的,我只要你听我说完!”
孩子需要的不是人生导师,而是能理解他感受的队友。
当你急着给出正确答案,等于在说:你的感受是错的。
真正的倾听,是闭上嘴,打开心
朋友分享过她的转变。
以前女儿抱怨同学,她总忍不住分析对错。
后来她试着改变,女儿说“同桌真烦人”,她只回:“看来你今天受委屈了。”
奇迹发生了,
女儿突然打开话匣子,讲了整整二十分钟。
有时孩子只需要一个安全的情感垃圾桶。
你把耳朵借给他,他就把心交给你。
别在暴风雨中讲道理
所有家长都犯过一个错误,
在孩子情绪最激动时试图讲道理。
这就像对着台风眼喊“停”,除了耗尽力气,毫无用处。
一个智慧的母亲告诉我她的秘诀:
当儿子带着怒气回家摔门时,她会等。
等那阵暴风雨过去,等儿子自己走出房间找水喝,她才不经意地说一句:“刚才好像心情不好?”
通常这时,儿子会主动说起在学校遇到的糟心事。
风暴过去了,沟通的桥才能架起来。
你的担心,正在变成诅咒
很多家长把焦虑伪装成关心。
“别和那个同学走太近”,
"选理科才有前途"。
这些话语背后,都藏着一句潜台词:
“我不相信你能做出正确选择。”
你越是严防死守,孩子越要证明你是错的。
有时,允许他们撞一次南墙,胜过你的一万句警告。
关于手机的战争,我们都打错了
没收手机、断网、装监控。
这些手段只会让孩子更恨你。
他们不是沉迷手机,
是沉迷手机里那个能被尊重、获得成就感的世界。
一个父亲做了大胆尝试:
把手机完全交给儿子,只约定深夜要放在客厅充电。
神奇的是,当管控消失,儿子对手机反而没那么痴迷了。
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
不是控制,
而是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比手机更有趣的东西。
对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样,谈谈我的个人两点看法:
第一,把青春期孩子当“客人”。
想想你怎么对待来家做客的朋友,
你会直接闯进他的房间吗?
会对他的穿着指手画脚吗?
会刨根问底他的私事吗?
用对待客人的尊重和界限感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矛盾自然消失。
敲门再进、不翻书包、给足面子,这些细节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
第二,做孩子的“安全基地”,不是“直升机”。
别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头顶盘旋监控。
你要做的是成为一个安全基地,
他探索世界时知道可以随时回来补给,受伤了有地方疗伤。
把关注点从“控制行为”转向“建立连接”。
当孩子确信无论发生什么,家里都有一张温暖的脸、一碗热乎的饭、一个不会评判的拥抱,这才是沟通的真正基础。
青春期的孩子像正在蜕皮的蝉,最脆弱也最倔强。
这时,沉默的陪伴比聪明的指导更有力量。
有时,最好的沟通恰恰是什么都不说,
只是坐在他身边,
让他知道你在,
这就够了。
文|洪生鹏,不讲大道理,不堆术语,只聊实实在在的经历。创业路上踩过坑、熬过夜、扛过压力,也收获过成长与希望;生活中,陪孩子长大,看他们调皮、懂事、一点点长成自己的模样,也常常被孩子“教育”,学会耐心和柔软。
#孩子青春期时与他们沟通应注意什么#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