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省媒体看平凉 | 陇东煤城“老树”发新枝

【来源:平凉日报】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增速稳居全省前列;煤炭产能占全省总量的42%,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中生有”、拔节生长;国家级绿色工厂、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场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组组跃动的“绿色数据”,见证着黄土高原工业重镇——平凉在转型发展中结出的崭新果实。

平凉,曾因煤而兴,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十四五”以来,平凉紧扣“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目标,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延伸链条中促转型,在科技创新中育动能,一曲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正在陇东大地铿锵奏响。

首位产业“绿”起来 从燃料到原料的蜕变

煤炭,是平凉工业的“基本盘”。但平凉人深知,不能再走挖煤卖煤的老路,转型的关键在于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现链式发展。走进矿区,智能化开采已成常态……

“平凉市累计实施煤矿智能化改造项目21项,建成4座智慧矿井和1座千万吨集中智能化选煤厂,10户煤炭企业跻身省级绿色矿山名录。”平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杨东虎介绍,智能化改造不仅提升了安全水平和生产效率,更从源头夯实了绿色发展的基础。

在灵台县,两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已建成并网。这座现代化电厂,以超低排放和高效运行,将“黑金”转化为强劲的绿色电力,积极融入“西电东送”战略布局。

煤炭的蜕变不止于发电。

杨东虎介绍,在华亭市,20万吨聚丙烯项目将煤炭转化为白色聚丙烯颗粒,实现价值倍增。以此为起点,平凉正积极谋划布局煤制尿素、煤炭分质分级多联产等精细化工路径。

如今,随着华亭、灵台化工园区的稳步推进,煤炭正从单纯的燃料,向新材料、精细化工的“工业原料”华丽转身,其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85%,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最坚实的“压舱石”和“推进器”。

传统产业“新”起来 老树发出强韧新枝

推动工业转型,并非另起炉灶,更要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平凉市深入实施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推动一批“老字号”企业焕发新生。红峰机械的蒸汽疏水阀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虹光电子的超高频电真空元器件填补了省内空白。在雨森纸业生产车间,智能造纸生产线高速运转,产能较传统模式实现翻番。

通过“数智赋能、创新管理”,平凉的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绿色建材等传统产业规模稳步提升,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其中,绿色建材与静宁苹果加工产业被认定为省级先进制造业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该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户。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这些“单打冠军”与“绿色标杆”,正成为平凉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新兴势力“闯”进来 未来产业破冰布局

转型的远见,更体现在对未来赛道的前瞻布局上。平凉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生物制造领域,以玉米淀粉为起点,平凉引进了生物医药、酶制剂等一系列延链补链项目。中粮集团30万吨淀粉糖项目的积极推进,标志着一条从“淀粉—淀粉糖—各类发酵”的产业链条正初步形成,生物制造产业在这里“起步成势”。

“更令人振奋的是,平凉探明了储量达7亿吨的白云岩(镁矿)资源,并与中国五矿集团达成合作开发意向。”杨东虎说:“这意味着,一个潜力巨大的镁基新材料产业正在陇东大地加快布局,有望成为驱动未来发展的新引擎。”

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平凉的工业转型之路越走越宽。展望未来,平凉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定不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平凉力量。

曾经的能源基地,正以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书写着动能转换、绿色发展的崭新篇章。(何香利 文/图)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

编 辑:张红玉

审 核:刘英娜

监 制:贺 军

法律顾问: 张忠义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0

标签:财经   平凉   老树   媒体   平凉市   产业   煤炭   工业   省级   布局   华亭   传统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