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中国,酱油早已不是简单的调味品,而是千家万户厨房里离不开的灵魂,平均每人一年要吃掉超过14瓶500毫升的酱油,差不多快15斤。
不论是早晨的豆腐脑,还是中午的红烧肉,酱油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比之下,欧美家庭的酱油,一瓶能用一年半载都用不完。
日本虽然也爱吃酱油,但它的口味、用途、甚至消费习惯,都和中国大不一样。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离不开酱油?而老外却始终吃不惯?
其实,酱油走进中国餐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早在古代,《诗经》里提到的醓醢,其实就是用肉酿制的酱品,只是那时的酱,是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高级品。
到了北魏时期,才有人开始用豆子晒出酱青,这才逐渐有了现代酱油的雏形。
唐朝时,酱油被称为清酱,到了宋代,才正式有了酱油这个名字,那时人们已经开始用酱油来炒菜、蒸海鲜,甚至在《山家清供》里,还出现了酱油炒鱼酱油蒸蟹等做法。
可以说,在那个时候,酱油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明清时期,酱油需求快速增长,南方出现了专门做酱油的酱园,光绪年间,绍兴的酱园已经遍布长江以南多个省市,年产上万缸酱油。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这些酱园进行了合并和改革,比如佛山的海天酱园整合了25家本地酱园,成立了今天家喻户晓的海天酱油厂。
传统的酱油制作,要通过高盐稀态发酵,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日晒夜露,这种方式虽然时间长,但味道醇厚、香气浓郁,是无数中国家庭熟悉的老味道。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开始尝试引进新技术,比如从苏联引进了一种无盐发酵法,发酵时间从几个月缩短到三天,虽然效率高了,但味道却差了不少,有焦味、酸味,颜色也发暗。
后来,上海研究所改良了一种低盐固态发酵方法,既保留了风味,又提高了效率,一度占据了九成市场。
如今的中国人,对酱油的要求已经不是便宜就好,而是更健康、更天然。
但在欧美市场,中国酱油却始终遇冷,美国的消费者,一周最多吃1-2次酱油,有30%的人一个月才吃一次。
在欧洲,瑞典人一年吃酱油不到一斤,德国、匈牙利更少,他们的厨房里,酱油是一种备用调料,不像中国,是炒菜标配。
这背后,是烹饪方式的差异,中国人讲究五味调和,炒菜时酱油要在出锅前十几秒淋入,提鲜又不上火,而欧美人喜欢用烤箱,动辄180度烤半小时,酱油中的糖分和氨基酸在高温下容易焦化发苦,影响口感。
口味也是另一个关键点,老外习惯酸甜口味,比如番茄酱、BBQ酱、沙拉酱,而中国酱油以咸鲜为主,他们自然不喜欢。
日本品牌为了打入美国市场,甚至推出了减盐加糖的美式酱油,还做广告、搞试吃、开食谱教学网站,逐步培养消费者习惯,而中国酱油品牌,多数只在华人超市销售,对本地人几乎没有影响力。
中国酱油出口虽然连年增长,2024年已经达到23.3万吨,但只占总产量的极小一部分,大部分酱油还是在国内消化。
而日本酱油虽然年产只有中国的1/6.5,却在美国市场占据60%份额,一瓶无麸质酱油甚至卖到16.95美元,依旧供不应求。
这说明,酱油出海并不是靠产量,而是靠适应市场,日本酱油之所以能在国外站稳脚跟,靠的是变,根据当地人习惯调整口味、做推广。
而中国酱油的坚持,虽然保障了传统味道,却也让它与欧美消费者之间隔着一道口味鸿沟。
不过,酱油的世界舞台,并非只有欧美,在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区,中国酱油的接受度正在逐年提高,很多国家的华人社区,是最好的口碑传播点,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食品也随之走出国门,酱油只是其中之一。
有意思的是,日本酱油的最初原型,其实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觉心到浙江学做味噌,无意中发现桶底的黑水味道特别鲜,这才带回日本,演变成今天的日式酱油,只不过后来他们加了更多小麦、减少了咸度,变得更清淡适口。
如今的日式酱油,已经发展出各种口味,比如加海带的昆布酱油、加梅子的梅干酱油、加味噌的味噌酱油,在配合刺身、拉面时非常合拍,相比之下,中国酱油依然以生抽、老抽为主,更多用于炖肉、炒菜。
饮食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文化积淀,不可能一夜之间改变,中国人喜欢的老味道,就像一碗红烧肉的酱香,早已刻进了记忆,酱油之于中国,不仅是调味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信息来源:中国报告大厅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