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路·正骨绝技④|“非遗”药膏,何以加速骨折愈合

视频加载中...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段涵敏 杨子洋 童臻熙 宋太桓 通讯员 张杨

一只刚开叫的公鸡,一碗软糯香甜的甜酒,还有家家常用的生姜和葱白……它们和十几味道地药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炮制后散发着清香和“治愈系”的味道——

很难想象,以上材料,构成了湘南粤北大地上治疗创伤骨折、骨病等远近闻名的一剂良方。

这一次,记者走进郴州市宜章县中医医院,探问“黄龙接骨膏”的实力,感受“一双手、一把刀、几把草”的匠心。

草本智慧,打造祖传正骨术的“神助攻”

10月下旬,天蓝如洗,云白如练。

趁着久违的晴天,范氏骨科第四代传人、宜章县中医医院骨伤科学科带头人范花平,再次钻进了莽山茂密的丛林里。

林间万籁,皆是药语。她俯身、辨识、收割,动作流畅。这阵子病人太多,制作黄龙接骨膏所需的原料之一“鸡血藤”库存不足,她得进山抓紧“补货”。

一把镰刀、一个背篓,她轻快地行进,眼睛敏锐地捕捉着丛林里的中药草本,不一会儿便收获满满。

这条路,也是范花平童年记忆中的路。小时候,父亲药铺里的光影与药香,是她最初的课堂。她看着父辈用一双巧手,为骨伤患者解除痛苦;配合外用祖传的黄龙接骨膏,加速患者伤处的肿胀、瘀血与疼痛感的退去,让患者早日康复。那一刻,“将来要做一名好中医”的种子,悄然落进心田。

时光荏苒,当年的“小妹”,如今已成为“范氏骨科”第四代传人。

“我们范氏接骨术坚守的治疗原则是,‘内外兼修’。”范花平解释,范氏接骨术以手法复位筋骨,内服汤药固本,再外敷黄龙接骨膏,里应外合,实现痛苦小、愈合快、疗程短、费用低的目标。

在她看来,黄龙接骨膏是范氏接骨术的“神助攻”。它源自19世纪,是范氏几代人临床实践,并与现代医疗技术相结合的智慧结晶。

“我们做过统计,以桡骨远端骨折为例,外敷黄龙接骨膏的患者,从骨折端愈合速度和功能恢复情况来看,远远优于未使用该药的患者。”范花平介绍。

这“非遗”膏药,到底有何来头?

形态上,与传统膏药“油、丹熬炼成膏”不同,黄龙接骨膏更像一大包草药。揭开包裹的粗麻布,一股混合的草木芳香扑面而来,瞬间打破了人们对传统膏药“气味浓郁”的刻板印象。

这香气,是祖辈巧思的见证。

“这里面有十几味我们本地的药材,如鸡血藤、野菊花根、桂花树皮、粉骨碎、三七、红牛膝等。”对于药材搭配,范花平早已烂熟于心。

十几味中药材,都有自己的功效:鸡血藤可养血、补血、活血,促进骨骼的愈合;野菊花根能清热解毒,缓解骨折后局部的红肿热痛;粉骨碎能补肾强骨,续伤止痛;三七有止血、散瘀、消肿等功效……

它们组合在一起,发挥着各自的疗效,让黄龙接骨膏有了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散寒祛湿等多种功效,促进骨折愈合和伤肢功能恢复。

而香气的奥秘,则在于平衡之道。

配方中需用刚开叫的公鸡肉作药引,取其鲜活阳气,但难免带腥。智慧的祖辈,从家常的厨房里找到了答案——生姜与不下水的葱白,两味常用药的加入,不仅巧妙化去了腥膻,更添了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香,让治疗在感官上也成为一种抚慰。

山中无闲草,人间有妙方。大自然慷慨赠予,人类以智慧回应。这张古老的祖传秘方,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治愈力。

独具匠心,成就“不发损痛”的好口碑

“您的手臂已经复好位,再开些黄龙接骨膏回去坚持敷4—6周即可”“范医生,您快看看,我这膝关节总是痛”“范医生,我现在都能下地干活了”……10月27日,范花平的诊室里,混杂着湖南、广东等各地方言。

即便已经退休,可范花平依旧坚持坐诊,每天都有不少患者慕名而来。

在宜章县中医医院的病房里,不少患者的骨折部位也在使用黄龙接骨膏。

“敷上去温温的,很舒服”“坚持用,没有那种天气一变就疼的感觉”“恢复得比想象中快”……在与患者的交谈中,这些朴实的评价,成了黄龙接骨膏最好的注脚。

听到大家的反馈,范花平笑了:“他们所说的,正是我们黄龙接骨膏‘不发损痛’的最大亮点。”

在中医理论中,许多骨折患者愈合后,随着年龄增长或天气变化,原伤处会出现隐痛,就是我们说的创伤性关节炎、疤痕粘连等,用宜章话说这就是“损痛”。如何让骨伤类疾病减少或者不留后遗症,是诸多医家探讨和深究的论题。

如何破解“损痛”这一业界难题,或许能从黄龙接骨膏独具匠心的炮制功法中窥见一斑。

当天下午,难得休息半天的范花平,来到工作坊架起炉灶,为患者制作新的一批膏药。

铁锅缓缓升温,她将十几味药材均匀铺展,手持碾子,开始匀速研磨。药材在容器中有节奏地“一前一后”滚动,仿佛在进行一场古老的仪式。

“动作不能太轻,速度要快,让药材冲上去、滑下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释放药性。”她一边操作,一边对身边的年轻医生讲解。这些要领,是当年她父亲一字一句教给她的。

药材碾碎后,与鸡肉、葱姜、河砂一同入锅翻炒。她特意加了一勺酒糟——这是让各种材料完美融合的秘诀。

翻炒间,草药慢慢吸收着热气,药效在温度中释放。“这个过程最忌心急。”范花平说,火候不到,药性不出;火候过了,药性就跑了。

炒药时,范花平反复告诫弟子不可“随意”,一定要遵循“翻炒一次、压实一次”的原则炒药。若锅铲不压实药物、不遵循原则来回操作,药便会炒散而无法形成“膏”,如此,便贴合不了骨折部位,也容易滑落,达不到药效,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看似重复的动作,成就了本草的华丽转身。眼前这套行云流水的操作,是范氏骨科几代人智慧的结晶。

时光不负匠心。黄龙接骨膏曾荣获湖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其炮制技艺还被列为宜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但比奖项更珍贵的,是患者口耳相传的信任。

这些年,最令范花平自豪的,是把祖传的妙方“守好了”。而最令她欣慰的,是祖辈的传承还在发扬延续。

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如今,宜章县中医医院骨伤科共有3个亚专科科室,“范氏接骨术”也一直在“开枝散叶”。

该院骨伤一科主任范学斌便是第五代传承人。“站在祖辈的肩膀上,如何坚守黄龙接骨膏的药效,并在此基础上将它优化,变得更简便、方便,契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是我和同事们专注发展的目标。”他说。

两百年历史传承,五代人精研细制。山野间最朴实的“原味”,正以温柔而坚定的力量,继续在湘南粤北大地书写中医骨伤传奇。

往期报道:

1,预热海报|湖南正骨6大“绝技”,你最Pick哪一招?

2,岐黄之路·正骨绝技①|独创“三步三法”,“骨内科”新解腰颈椎病

3,岐黄之路·正骨绝技②|“江氏正骨术”四代接力,超越祖方辟新径

4,岐黄之路·正骨绝技③|妙手仁心,改写数千“马蹄足”患儿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养生   药膏   绝技   宜章县   患者   药材   膏药   鸡血藤   祖辈   粤北   翻炒   药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