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买Labubu是智商税,是你看不懂!丑为何所有明星都爱?

当大家第一次看到“拉布布被拍出108万”的消息时,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值那么多钱?

才过了一夜,“明星晒拉布布”、“黄牛排队囤货”、“情绪价值顶流”就反复刷屏。问题不是拉布布值不值,而是——这一切,都是一场策划得太成功的资本游戏。

大多数人根本没搞清楚,泡泡玛特压根没在“卖玩具”,他们在卖的是人性、话题、朋友圈的社交货币

一、一场“出口转内销”的神反转

泡泡玛特这个名字,在潮玩圈早就是“顶流制造机”的代名词,但过去两年国内声势渐弱,谁能想到它居然靠在国外“爆火”强势回归?

这波操作的套路精妙得让人拍手。5月初,泡泡玛特在海外打了个漂亮的前哨,制造出“国外爆红”的热点,其后迅速利用这段“走出去的神话”,回撬国内市场
紧接着——6月10日永乐拍卖,一只拉布布拍出108万元,直接点燃媒体、黄牛和消费者的神经。

这是一个从策划、流量、转化到资本退出的闭环游戏

查过泡泡玛特的财务你就明白了,2024年公司净利达30亿港元,利润率高达25.38%,主打的盲盒利润率超过60%。

那只108万的拉布布,不是用来卖的,是用来讲故事的。背后的“神秘买家”?很可能就是策划团队捏出来的一个“梗”,目的是造势,制造稀缺,拉升品牌调性,为后续产品定价和炒作奠定基础。

说白了,这拍卖不是商业行为,是公关行为,是病毒投放的引信。

三、明星齐晒拉布布?

我们一边在微信群、抖音、小红书上看着明星晒图,姚晨说“这是人生唯一的盈利投资”,一边感受到社交平台“突然”冲上热搜的拉布布话题。

这不是偶然,而是标准的饱和营销术,配合媒体、公关、自媒体达人联动,将热度打满,逼得消费者不得不在朋友圈晒存在感

最精彩的是,有人开始嘲讽买拉布布的人是“上当的韭菜”,你以为你不买就安全?不好意思,这种反对声音也是传播的一部分,它甚至更有效地把拉布布推上舞台中央。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粉还是黑,都是“流量搬运工”

三、黄牛排队抢拉布布?其实他们才是最惨的“接盘王”

别以为泡泡玛特会被黄牛“拿捏”,其实这一波最大的“割韭菜”不是素人,而是这帮职业黄牛。

618预售大放水、库存大放量,一手让黄牛满仓拉布布,一手突然砍断流量供给,直接让黄牛站死在山顶,成为“收垃圾的最后一环”。

擦亮眼,这不是“误伤”,而是精准打击。为什么?因为在消费疲软、用户情绪敏感的背景下,泡泡玛特要让自己“接地气、为用户着想”的形象翻盘。而切断黄牛链条,就成了逆风翻盘的最佳口碑筹码

这一步,不仅护住了品牌口碑,更把狂热定价的风险彻底“外包”给了黄牛。

品牌不靠产品赚钱,靠什么?

这一波你注意到没有?关于泡泡玛特的所有新闻、热搜,几乎没有一个是“消费者主动制造的”

从108万拍卖,到明星背书,从海外爆红到618端点,整个话语权都在泡泡玛特手里。不夸张地说,他们就是潮玩界的“流量导演”。

你以为泡泡玛特最核心的资产是IP?错,是数据。他们知道用户爱哪一款、哪一个色号在社交媒体上赞多、黄牛抢哪批货,这些都成了下一波操作的剧本指导。所以你参与的每一次抢购、晒单、吐槽,其实都在给泡泡玛特“打工”。

四、Labubu能火多久?

逻辑上讲,Labubu这种高度依赖品牌情绪操控的IP,它的生命周期其实并不长。泡泡玛特能让丑娃娃火遍全球,靠的是洞察“年轻人孤独焦虑下的情绪缝隙”。

但问题在于——故事讲得越丰富,越容易崩塌。

现在泡泡玛特已经宣布要成立电影公司,在2025年暑期推出Labubu主题动画。

这一步不是加分项,反而是高风险。动画片一旦失败,整个IP留给粉丝的想象空间就坍塌了,它就不再是可以自我脑补的“情绪锚点”,而变成一个商业包装过头的符号。

逻辑切换不顺利,Labubu就随时可能掉队。

买69元/99元的Labubu,不是为了收藏,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在社交语境里标记“我是情绪有价的人”

这就是泡泡玛特真正卖的东西——一份低成本的自我呈现欲,一枚可以发朋友圈的“心理徽章”。

这就是所谓潮玩的社交货币逻辑:你花的是钱,买来的其实是说话的权利

你可能觉得这就是割韭菜、制造泡沫,但从品牌的运营角度看——这是一堂顶级的、公关与人性结合到极致的课程。

一个国内被看衰的潮玩品牌,能逆势输出,到反打回来,不靠资本,而是品牌掌控叙事、节奏、用户行为——这就是中国品牌打世界局的范本

所以,潮玩值不值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品牌第一次在文化层级掌控全球注意力,这背后的“软实力游戏”才是最终要看的那盘棋。

我目前判断,Labubu的热潮将波动式下滑,估计还会剩6-12个月的生命周期。但泡泡玛特真正猛的地方在于——下一波IP可能早就准备好了

接下来,他们大概率还会玩“制造稀缺+爆点话题+小众洗脑式热搜”的组合拳,把盲盒经济拉成一条高频次热度制造线。

不过,也要提醒一句:资本炒作的极限就是市场的信任极限。

如果泡泡玛特不能在产品端、故事层真正打造持续吸引力,仅靠“旬货”、制造噱头的玩法,有一天用户真的腻了,那退潮之日就是品牌真正决战时刻。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数码   智商   明星   泡泡   黄牛   品牌   社交   情绪   用户   韭菜   流量   资本   媒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